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会泽县旅游发展现状

会泽县旅游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 2021-01-04 10:11:27

Ⅰ 云南旅游业的现状

1.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2.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扩大。这将为我省旅游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4.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明确了对旅游业发展较为有利的各种优惠政策,如旅游国债、对外开放、财政税收、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政策等,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将使云南真正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为云南旅游业发展区域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6.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带来的机遇。正式提出共建统一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打造东南亚八国公园的构想。按照这一构想,云南省将在有关各国合作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扩大周边地区客源市场,转接次区域的游客到国内其它旅游地的方式吸引海内外游客到云南旅游。同时,将按中国有关规定办理到次区域各国进行边境或出境旅游。

与此同时,竞争压力正在迅速增大。我国西部多数省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似性及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构性。随着西部地区对发展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区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均将其作为支柱或重点产业扶持,形成对云南旅游业的潜在压力和挑战。

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对我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源: 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

Ⅱ 关于义通河的知料

会泽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设堂琅县,是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之一。唐置唐兴县,明设东川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会泽县。会泽因铜的开采、冶炼、京运,社会经济曾几度辉煌繁荣,经济文化鼎盛一时,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特区”,“天南铜都”,“钱王之乡”。雍正、乾隆、光绪、宣统年间,会泽定为办运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八省额定京铜的主要地区之一,创造了独特辉煌的铜商文化、会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会泽宏伟的义通河水利枢纽工程。义通河全长17.46km,流量5m3/s,灌溉面积1667hm2,始建于1727年,1756年完工,建设历时29年,至今运行近300年,见证了会泽县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对义通河的历史沿革、功能、现状的分析,发掘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义通河历史沿革
(一)义通河发展历程
1、蔓海由来。东川府城交的金钟坝子,面积45km2,雍正五年以前为一内陆浅水湖泊,古称“蔓海”。古为东川府治所所在地,现为会泽县城所在地。蔓海在府治前,周三十余里,一望芦苇浸波。潴中产鱼虾、芹荇、菱角,土人亦资以利。积年朽苇沉没,水中盘结如地,人行其上,动摇不定。以竹竿探之,深一丈五尺余,仍未至底,引出,竿头不带土泥。五、六月集雨,则涨而为潮,泛滥洋溢,四畔田土俱苦水害。雍正六年,知府黄士杰挖河三道,泄水归以里(礼)大河,已报开垦。究之,蔓草根盘,虚浮无土,不可以田,古人目曰“蔓海”,亦巧于命名矣。
2、义通河和古新河。义宁(满州正白旗人,进士出身,1753-1757年任东川知府)在前人修筑的基础上,完善和连通所修河道,即义宁使该河“通”也,以此得名,称“义通河”。义通河,源出以濯河头,起于马鞍山下,汇小龙潭水,经府治西门,又经北门,转旧土城东,过石嘴、矣式、梅子箐,抵华宜(泥)寨,入中右两河。长三十里,阔丈余,深七八尺不等。于马鞍山脚下建分水大堰一道,高宽各五尺,形似鱼鳞,被后人称为鱼鳞大石坝,引以里(礼)河水归义通河。古义通河于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完工,历时29年。1727年排泄蔓海积水,《东川府志》称“新河”,分左、中、右河。左河即现在梅子河,全长9.83km。中河即现在中河,全长6.86km。右河即现在边河,全长12.47km。渔洞河,又名海河,是金钟坝子总泄水道,尾水归入以礼河,全长3.6km。小青壕,又名小青河。海河和小青河在排泄蔓海之水时所修。
3、近代义通河的延伸。民国年间,义通河两次延伸。一次是民国九年(1920年),由溜沙桥修至小坡垴,长约1km。另一次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将源头位置向上游移百米。
4、现代义通河的改扩建。一是1965年至1971年,义通河通过5次整修。政府发动坝子中群众投工63万多个工日,加宽了局部河床断面,衬砌了从乌龙墓到三孔桥的险堤长约2km。1965年12月至1966年5月,从源头向上游开挖3.28km的“新河”至鸭掌树,延伸长度,扩大灌溉面积,此段河称“人民河”,设计流量5m3/s。新河附设排沙桥、公路桥各2道,泄水闸1道,渠首建圬工溢流取水坝,称“人民坝”。人民坝长38m,高1.74m,底宽3.5m,口宽1.3m,钢筋混凝土护坦长8.4m。坝上设闸4孔,闸门尺寸1200×800mm钢筋混凝土板闸,铁葫芦启闭。人民河由国家投资4.3万元,金钟乡自筹0.65万元,完成土石方开挖9.75万m3,支砌石方0.45万m3,混凝土、钢筋混凝土100m3。至此,义通河全长17.46km,灌溉面积发展到1667hm2(2.5万亩),使金钟坝子较原来提前一个节令栽种;二是1990年后,义通河扩建改建工程。一期工程,1990年11月底动工,1991年3月底竣工。长5.065km(扶军楼至烟厂段),设计流量5m3/s,完成土石方开挖3.86万m3,M5.0砂浆支砌块石2.35万m3(M7.5沙浆勾缝),C20钢筋混凝土309.54m3,群众投工4.51万工日。完成总投资89.9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65万元,各部门捐资8.44万元,乡镇和群众筹资16.5万元;二期工程,1992年1月10日动工,1992年4月20日竣工。长3.99km(龙潭扶军楼至石鼓三孔桥),设计流量5m3/s,河床上口净宽5m,底宽4m,堤高2.7m,坡比0.7‰。完成土石方开挖5.15万m3,M5.0砂浆支砌块石1.34万m3(M7.5沙浆勾缝),C20钢筋混凝土36.8m3,群众投工28.5万个工日。完成总投资55.73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5万元,群众筹资、乡镇集资30.73万元;三期工程,1998年1月动工,1998年3月底竣工。工程总投资14.5万元,建背水桥1座,机耕桥1座。
(二)义通河的功能
1、清、民时期义通河的功能。义通河引以礼河水归以礼河床流出,被后人称之为“借水还水”的水利工程,使整个工程引、灌、蓄形成了一个系统。借水水用水加强了城池防御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灌溉功能。引以礼河水灌溉蔓海田亩;二闸及五涵洞,有泄无蓄,起闭以时,灌排兼顾。“安丰闸”在梅子河上游,“鱼洞闸”在鱼洞大转弯处,是全坝区蓄泄水的总枢纽。关闭石闸,水位上升,以利于农田栽插之用水,抗御干旱,形成“自然”灌溉,减少抗旱劳力。开启石闸,水位下降,以利于排泄洪水和排涝渍。于三家村安过水涵洞一口,泄旧府旁各山箐水,灌溉五龙募(乌龙墓)、水城、龙潭左边田亩,归鱼洞河口。于龙潭村当中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后山箐水,灌济校场面前一带田亩,归鱼洞河口。于金钟山前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后山箐水,灌济校场坝一带田亩,归街子河,汇鱼洞河口。于西城脚安过水涵洞一口,泄西来寺后山箐水,灌济鲁机村门首田亩,归沙滩河,汇鱼洞河口。于北门炮台脚下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城内过街楼、西门一带水水,灌济北门外一带田亩,归街子河,汇鱼洞河口。于北门外安过水涵洞一口,泄城内东、南、北门一切水,灌溉亮水塘一带田亩,归海子河,汇鱼洞河口。
(2)净化水环境的功能,“大道至简”的应用。古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生活污水、铸币废水由义通河排出,以清释污。
(3)水运功能。义通河通舟楫,城中所用木材由毛家村上面林区采伐,经以礼河进入义通河,到城西锁水阁(文革被毁),再进入柴棚子(卸货码头),然后转运到城中各处。《渔樵唱晚》反映出当时的繁忙景象。
(4)城池防御功能。“义通河水绕东城”,从义通河流向看,起于马鞍山下,汇小龙潭水,经府治西门,又经北门,转旧土城东,过石嘴、矣式、梅子箐,抵华宜(泥)寨,入中右两河,贯穿西、北门,符合古代城池建设布置,具有城池防御功能。
2、当代义通河的功能。义通河虽经朝代更迭、变迁,其灌溉功能至今未改变,且逐步增强。《东川府志•东川府续志》“义通河设二闸五涵”,随着灌溉面积的逐渐扩大,2005年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增加节制闸3道,现在义通河的放水涵洞发展到108个。通过治理、改造,排洪、排污、泄污的功能未改变,义通河成为城区的排洪排污及泄污的重要工程。
二、面临的问题与危机
(一)义通河现状
义通河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违章搭建及阻水坝埂较常见,河水黑臭、鱼虾不生,污染严重。城市建设侵占河道现象严重,建筑物横跨在护岸之上。城市道路侵占义通河,特别是城市主干道与河道相交处大多处理成暗涵,渠道完全退让于道路,不利于水系空间的连通,并且存在防洪排涝的安全隐患。与义通河平行的城市道路紧贴渠道,二者之间没有护栏,不利于行人安全。建筑物与渠道之间缺少缓冲地带,这些地方大都成为滋生蚊蝇、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城交结合部已成为“龙须沟”。
(二)义通河改造争执
1、争执来源。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义通河水污染严重,护岸两岸环境恶劣,对城市整体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城市开发与义通河河道系统发生冲突,河道系统可能被分裂、功能弱化、甚至被填埋。
2、改造理由。其对义通河改造至少有两个方面是恒久的,一是义通河灌溉、排洪、泄污的作用,现阶段无任何工程替代,如填埋,将打破县城排水系统,制造出新的社会问题,工程浩大,得不偿失;二是义通河水利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唯一性。从水利文化的角度对义通河加以研究,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与水利文化遗产,对制定城市水环境景观保护规划奠定基础,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折射出会泽相应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义通河的历史建筑、空间格局、碑记、以及相关的史料等,是构成水利文化遗产的主要元素。
3、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发展和对历史负责任的观点,要提升城市的总体环境与风貌,需梳理义通河水利文化遗产,保护、整治与再生创造出新的成果。以2009年10月会泽县人民政府、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为契机,义通河被纳入会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期实施项目,拟将义通河建设成为旅游、娱乐、休闲的场所。充分尊重和结合城市空间机理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使义通河景观与城市空间机理有机融合,与城市未来公共绿地相结合,共同肩负起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重要功能,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义通河的启示和印证
(一)运行管理
1、古义通河运行管理的做法。一是运营。在人口密集处,利用水动力,建了七盘水碾,便利人民生计。第一盘,在旧校场旁。第二盘,在鲁机村东,第三盘,在鲁机村东旁。第四盘,在鲁机村东旁。第五盘、第六盘、第七盘俱在鲁机村东角。义宁《新河水碾记》:“自龙潭以下,北方以上,相流急处,建碾六盘,每盘捐费筑层司启闭,可获租半百,分给文武城隍等庙,及书院各一盘,作为岁修,其余二盘,作为书院膏火,通详有案。若此者,大则资灌溉,小则济公用,因所利而利之,不劳民力,不亏帑项,经营两载,告厥成功。盖府名东川,县名会泽,庶不负顾名思义之道焉。”后增至10盘水碾,按年课收水费,作为维护费,避免了民间筹资和沿线村庄资助管理。1960年起水碾逐步被电碾、电磨取代;二是设水约。义通河修通后,农民常因争水放田酿成集体械斗,甚至有死伤事件的发生。出示用水规定,自北门城外头道桥起,“日归东,夜归西”,即顺水流方向,白天由城东农民放水,夜间由城西农民放水,杜绝了用水之争。类似于现在的用水户协会管理;三是清淤、输沙。受益农民,每年在栽插前和闲时需把水牛邀去游河,使河中泥沙疏通,此俗延至解放前。
2、现代管理。一是民办公助。1998年至2000年,每年采取划段包干,由县直机关干部和金钟乡受益村的群众义务劳动进行清淤,后又采取由县直各部门干部、职工集资或县财政拨款,金钟乡安排劳力,对义通河进行清淤;二是按职责管理。现由会泽县建设局和会泽县金钟镇负责管理,包括调度、清淤、排污、维护等工作。
(二)河道治理理念
1760年,任东川知府的方桂踏勘义通河称赞道:“河随势曲折修筑,沿河植树护堤,深佩义公勋绩”。《东川杂诗》:“银横直贯三十里,金锁斜分千万家。漾绿绕堤插杨柳,嵌红蹊岸植桃花。郑渠凿后山河富,苏闸开成伏浍奢。浚导一时千古泽,谌恩岁岁颂盈车。”。以上与现代河道治理理念相同,遵循“健康、安全、活力、发展”的城市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和水的自然运动规律,不改变原河道走向,河道呈自然的曲线形,保持天然河道形态,河势相对稳定,河道景观植被种类多样,不生硬单调,具有亲和力,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使居民享受到亲水环境。
(三)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古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义通河建造时,创立了“生态工业”和构建了适宜的人居环境。在府治治所后山东门箐门口开渠修沟,将箐水引入城东供“宝东钱局”炼铜制钱之用。沟由箐门口周家祠堂后山经白衣阁流入炼铜厂制钱局,再流经水石桥,再经寿福寺入义通河。之后,宝钱局又在水石桥河上建了一座封闭式天桥,由钱局直达矿局,以保铸币安全,促进了东川炼铜铸钱的发展。由府治南郊的东门箐顺势挖凿沟渠,引水入城饮用,余水灌溉沿沟园圃。穿街绕巷,贯穿全城,呈现“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画面。正如义宁亲撰的《重修龙潭神祠记》、《新设日新书院碑记》中所说“此处桃花水,春来鱼洞深,休问信沉浮,人在羲皇上,泉弹大古琴,悠然生妙理,山水是吾心。”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四)民本思想和仁政观念的延续
义通河灌溉工程促进了东川府农业发展与城市繁荣,一时成为清王朝兴盛的命脉。为民必先治水,水利兴,粮仓盈,水利兴则百业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以土为本。《管子•水地》中指出:“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蔓海修竣开垦工程是清朝“改土归流”后的政绩工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客观上,蔓海的修竣,促进了会泽经济发展,对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度及东川整个地主经济的确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造福于民”的思想体现在每个时代“兴修水利”中,以立碑、诗颂和地方志的形式加以纪念。《东川杂诗》七律赞颂:“东川尽辟南东亩,会泽初开独合流。疏凿敢云同地辟,耕耘聊以济人稠。涓埃难极朝廷德,尺寸传为先世畴。唯愿尔民时启闭,莫荒劝课负塍沟。”。东川举人陈鸿图亦赋诗赞道;“义通河水绕东城,灌溉田畴万顷平。昔日曾来贤太守,于今蔓海庆秋成。”清国子监学正学录张莹诗曰“河渠卅里利源开,粳稻千家得播栽。肯以辛勤通雍塞,百年重颂义公来”。
四、借鉴与发掘
义通河是东川府的水利枢纽工程,它流经近300年,至今依然造福当地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要求,对防洪、灌溉、排涝渍、水运、城市及工业用水、排污、泥沙治理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取得最优综合效益。通过对义通河的历史、功能、现状的分析,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与水利文化,值得现代水利建设借鉴和思考,发掘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Ⅲ 洪洞县旅游业发展现状既存在的问题

ewqe

Ⅳ 山西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人们的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加快振兴山西省旅游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强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十五”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定位的变化,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随着全省对旅游业各项战略措施的逐步实施,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体制机制得到创新,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虽遭2003年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各级旅游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奋力拼搏,已使旅游业走出低谷,强劲发展,旅游成就凸显。
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大推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利用外资、市场融资”一齐上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兴办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招商引资并举的新路子。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9.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五倍。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133.6%,比“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63.3%增加了70.3个百分比。

Ⅳ 会泽的十个旅游景点

1、大海草山

大海草山,位于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草山地势平缓,广阔无垠,属亚高山草甸,面积18万亩,海拔在2570--4017米之间。春天山花烂漫,桀骜芳香,碧波荡漾。

2、以礼河

位于会泽县境内,由以礼河片区、金钟山片区、长海子、大桥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等两片五区111个景点组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3、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黑颈鹤是我国的三大国宝(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之一,是人类发现最晚,也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带生活的珍稀鹤禽。

4、娜姑古镇

地处滇川古要冲,是云峰古驿道的起点。云峰古驿道西起娜姑东至会泽,全长67公里,现保存完好的一段长2.8公里,宽2米,坡道及弯道处均由石阶铺筑而成,是明清时期运铜的主要官道。娜姑古镇现保存有“三圣宫”台楼、圣若瑟堂、陈氏住宅等文物古迹。

5、会泽古城

会泽历史悠久,是历史上云南最早设置的四个郡县之一。古代就以盛产铜、铅闻名,清朝时,铜的开采和冶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西南的铸币中心。

6、会泽大地缝

会泽大地缝旅游景区位于县城东南60千米的雨碌乡。入口处称“生命之门”。洞内顶部呈弧形,有上亿年岩浆形成的道道褶皱

7、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位于金钟镇水城村,会泽十景之一的“水城渔笛”景致及水城汉代古墓群所在地。“水城”之名,因当时该城四面环水,故称“水城”。

8、毛家村土坝

毛家村土坝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土坝。1958年国家投资4.2亿元开工建设,十万大军历时十年建成。坝型为粘土心墙式多种土宽坝,坝高80米,坝底宽491米,顶宽8米。集雨面积868平方千米,总库容5亿立方米。

9、大海草山

草甸、鲜花、小溪、蓝天、白云、羊群,构成了一幅优美迷人的图画。小溪如带,泉水清澈,绿草茵茵,山花烂漫,形成了硕大的七彩草场。

10、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俗称寿佛寺、东岳宫,系湖广籍同乡在会泽所建会馆,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Ⅵ 给点曲靖市会泽县最近几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或者关于旅游的一些数据,如旅游收入、旅游流动人口等等。

你是做市场调查吗?想去会泽做生意还是?

Ⅶ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现状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觉得应该会是咸咸或者别的事情,或者经济吧!

Ⅷ 中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实践表明,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是统筹经济社会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为旅游直接就是为人服务的,大家也知道,从中国的旅游业,过去不知旅游为何物,到现在认为旅游是高端消费,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个也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一种需求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点,是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的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个表现是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持续全面增长,国内旅游是旅游量最大、潜力最深、基础性最强的,国内旅游良好的成长性能和强劲的带动功能继续蓬勃发展,居民出游人数持续增长,国内旅游首先是把入境旅游放在首位,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三个表现是出境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出国旅游目的地不断的增多,我国国民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出游范围更加宽广、出游方式更加灵活、出游规模日益扩大。
从国内旅游来说,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里把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第一个,从政治上看,当前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国内立足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立足和平发展,整体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而作为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是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地位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从1985年,中央首次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到1992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再到1998年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直到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大培育,从这个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二个,从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表现为强力支撑和转型跃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就为中国发展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越来越宽松,对于入境旅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转变,按照预测,未来10年将保持7%的稳健增长的态势,国民人均GDP也将大幅度提升,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以后,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旅游人口、出游率、旅游花费及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拐点。而且刚才讲了,旅游从目前来说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必要内容之一,这些经济环境将呈现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镇居民休闲游、农村居民观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我们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强力支撑着转型升级。
第三个,从社会环境来讲,因为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大力创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民生经济、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中国作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地国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游的双向互动效应,能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提高国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和提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汇集全民的基础上,旅游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理应也肯定应当成为人类共享、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旅游消费也正在逐步进入国民生活领域,休闲权、旅游权,如同劳动权和受教育权一样,是人类全面发展应该享受的权利。这是从中国的旅游发展来看,从传统的观光游正在向休闲、度假发展,所以这样中国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共享成果。
第四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表现为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融大国,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崛起,中国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加上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形象。也就是说中国的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越来越注重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文化因旅游而传承,旅游因文化而繁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
第五个,科教环境,科教兴国创新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信息科技化、装备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游业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这些科教兴国方略实施,科技的增强是促使了旅游业开发的手段、经营方式、发展空间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民教育的普及化、国民教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旅游环境和旅游意识,也可以极大的增强游客的旅游品质和旅游创新,因为科教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素质,包括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这里涉及到国民的素质问题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中国旅游业从事业型,过去中国旅游业是事业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产业型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资源经济到要素经济,再到产业经济两次质的飞跃,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旅游业战略转型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将进入强国旅游时代、全民旅游时代、休闲旅游时代、品质旅游时代,而中国经过研究判断,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旅游业因为有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基础,又由于旅游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需求。所以风雨过后,中国旅游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拐点,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