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

发布时间: 2020-12-06 21:45:57

Ⅰ 简述我国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该年的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生态旅游的风潮在全国兴起了。国家旅游局随后推出的“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以及2006年推出的“中国乡村游”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后来逐渐形成在北方以北京为中心,长江中下游以上海为中心,东南沿海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西南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建设格局。目前我国各地的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正朝着集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从2009年10月11日举行的“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休闲农业与农家生态旅游正呈现迅速发展的喜人态势,截至2009年8月,仅经营农家生态旅游的农户即已接近130万家,形成了806亿元的年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休闲农业园区达到4303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2823家。仅在地处中部的江西省,就已有各类休闲农业和农家生态旅游园区或企业1467家,直接安排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80320人,间接带动农民就业6054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48亿元。农家生态旅游正日益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缺乏工业或不能搞工业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半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Ⅱ 国外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农家生态旅游,也就是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迅猛的工业化大潮,在解放人类社会生产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产生了回归田园、体味乡村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消费需求。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其宗旨就是让城市中的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家的自然风情和文化习俗,让市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别样的休闲放松。工业文明席卷欧洲,也使得乡村旅游在欧洲逐渐受到城市人的青睐。至20世纪30年代,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欧洲城市人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具体表现在没有明确的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命名,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村庄旅游区域和组织方式,几乎全部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游客自发组织进行的。旅游者仅仅是利用乡村中农家的种植地、养殖区和农舍进行采摘、钓鱼、骑马等放松活动,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和新鲜出炉的农副产品,借着村庄自然幽静的环境暂时躲避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而对于很多的农村居民来说,也同样没有认识以此可以作为获取利益的机会,并将其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收益。很多的村民把城里来的旅客当作是朋友的造访,只是适当地收取客人的食宿费用。

(2)发展阶段。20世纪中后期,乡村旅游在西方国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与此相对的,农业人口减少,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农业生产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同时,林业、渔业、果木、特色养殖等为辅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农业景观焕然一新。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组织各种乡村旅游的旅行社,同时农民也发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丰厚收益,出现了专门负责接待来客的农户。这标志着乡村旅游已区别于单纯的农业和单纯的旅游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的产业。

观光成为了这一时期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容也日趋丰富,不仅包括观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花、草、林、果、家畜、家禽等农村特有的产物,还新增了很多关于村庄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欣赏活动,例如乡村聚落的欣赏、传统老式建筑的参观以及乡村特有服饰的展示等等。同时,购物、餐饮、游乐、住宿、参与地方节庆、体验民俗成为主要的活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乡村因为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不同,开始分化出各种不同特色和侧重点的乡村旅游,以吸引和满足不同的游客群体。

一方面乡村旅游内容逐渐丰富,品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两地的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农村对城市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农村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使得游客开始不满足于短期暂时性的游玩,他们更愿意把周末和假日安排在乡村中度过,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的怀抱,完整地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式生活。为了顺应这一需求,在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农户们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屋,将其改装成具有乡村气息的旅店来接待过夜游客。一时间,乡村成为周末度假、老人休养的最佳选择。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旁观式的欣赏游玩,更要求积极加入到农村劳作的体验生活中去。于是,乡村旅游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动项目,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而且也拓宽了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在很多国家,游客想要参与到农活中去,不但不会得到酬劳,反而要交纳一大笔费用,这已经成为了旅游价值的一种新取向。这一时期,很多的乡村度假小屋以酒店旅馆的经营方式运作,经营管理以家庭为单位,农村妇女成了管理者的中坚。

(3)成熟阶段。无论是度假旅游还是参与式的活动抑或是体验乡村传统文化,都能让游客既获取愉悦的心情,又能够学到一些知识,所以乡村旅游在更大的范围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在成熟阶段,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了寻求区域整体的良性发展,开始注重农村整体环境的营造,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加强调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社区居民生活改善,乡村旅游开始具有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特点。

Ⅲ 为什么生态旅游是趋势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Ⅳ 农家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村而言,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使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

(1)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投资,这就要求在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有效管理农村资源,进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旅游业的开发,积极开展多种产业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体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口与资源相对平衡;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社会安定,所以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能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3)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节约用水并减少水污染,维护耕地资源总量,维护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稳定,依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资源,使生物资源不断地更新,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Ⅳ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兴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一部分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若追溯我国农业旅游活动产生的历史,应该说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游和田园休闲活动等,在很早就已产生,后来出现的城市居民到城郊远足度假旅游虽然十分活跃,但这种传统的郊游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自助式的休闲和观光活动,他们外出旅游多是自发和自助式的,自己选择旅游地点,自己选择或准备交通工具,自己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食宿问题,即一切活动都自己解决。另一方面,他们的旅游对象也都未经过专门的旅游开发,处于一种“纯自然”状态。因而,他们的旅游活动一般也都没有明确的主题,仅是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方式,不是现代的农业生态旅游。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先发展后规范”。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真正意义上的农家生态旅游最早以农家乐的形式兴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20世纪70年代末,以宗竹林为代表的少数农科村青年农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开始种植花草苗木。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周围的人们从惊讶到眼红,再到跟从,农科村人摆脱了思想的束缚,逐渐使农科村成为川西平原上远近闻名的花草苗木种植和销售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断解放,到农科村购买花草苗木的人越来越多,好客的农科村人总是热情地免费招待远远近近的客人。由于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农科村地道的农家菜和因种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风光,逐渐吸引了一些游客,于是,1986年,中国首批农家乐在农科村出现了。农家乐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87年4月,成都日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农家乐”这一名词。一时间,农科村地道的乡村菜品和原生态的农业观光传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担任四川省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冯元蔚在考察了农科村之后,为徐家大院题写了“农家乐”,于是,这一新兴事物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此时,整个农科村已有近40家农家乐,主要形式是利用本乡生态优势,组织部分农户利用自家小院接待游客。游客在农户家花十元人民币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欢迎。农业旅游逐步成为大型休闲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基地,并被中央领导肯定。

(3)第三阶段:“品牌化、规范化”阶段。经国家旅游局验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标志着农家生态旅游进入树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阶段。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整个园子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这就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而这些项目的开展,大多是设在农业资源基础好、特色明显、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海上新村”、“鲍鱼观尝村”,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傣族的民舍,广西柳州水乡农家生态旅游区,安徽黄山休宁县凤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睢阳县的绿雕公园等。这些农业观光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既可观光游览,又可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家生态旅游基地。

Ⅵ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

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物件。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映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信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保意识的增强,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向“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c)”情结,使自己融入自然,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境界。这种旅游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Ⅶ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已成气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且形成了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地方政府主导的力度明显加大。很多地区已经把农业旅游纳入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着力进行扶持和培育。还有一些地方出台了专门政策来扶持农业旅游的发展。从发展过程上看,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政府应该把农业旅游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手段,在资金、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规划乃至管理等方面进行适度的干预和扶持;在农业旅游初具规模后应适时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即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逐步使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走向市场,鼓励农民成立相关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以取代政府直接管理农业旅游的职能,保证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够真正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2)规范化程度不断加大。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旅游的规范化发展,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在着手出台地方标准,为以“农家乐”为龙头的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出提供了一整套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规范,为农业旅游项目走上标准化之路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3)农业旅游景区(点)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越来越强。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农业旅游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农业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在旅游中积极参与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在农业旅游中,增强旅游项目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正是吸引游客、提高重游率的重要手段。江苏省内的很多农业旅游区(点)都把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作为自己的开发重点,目的就是要增强农业旅游区(点)的吸引力和增加游客在农业旅游区(点)的停留时间。

(4)综合性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比重日益加大。从农业旅游的发展程度来看,目前国内游客比较热衷参与和重游率较高的农业旅游形式还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体农家味”为特征的民俗风情型的农业旅游,由此可见,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旅游模式仍然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但随着农业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旅游资源形式纷纷涌现,一些地区在新开发农业旅游项目的时候也越来越把农业旅游区(点)的差异化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来抓,目前农业旅游的形式已经在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5)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些年农业旅游的发展备受各界关注,都在期待着其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随着农业旅游市场的日益扩大,投资主体日益趋向多元化。既有农民的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镇集体投资经营,还有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也纷纷介入农业旅游开发中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差异化,使多种类型的农业旅游区(点)满足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为农业旅游向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Ⅷ 发展我国农家生态旅游有什么重大意义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2008年预计农村人均纯收入大约在4500元左右,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应该达到10000元左右,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发展除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主要途径。“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应该是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变。农家生态旅游恰恰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等,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从农家生态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比如云南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本是一个非常贫困的边远山区乡村,梅里雪山景区开发以后,吸引村民参与景区服务,仅通过驮马运送游客,每户年均收入就达1.5万元,最高的超过4万元,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初步走上致富的道路。成都近郊的红砂村,农民办起农家生态旅游,人均收入达5040元。

(2)有利于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2003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一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二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三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虽已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走出农业领域,但仍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余万。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数量多,受经济衰退影响小,产业带动功能强。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农家生态旅游涉及的吃、住、行、游、购需要大批的相关从业人员,这就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比城镇化转移,这种转移还可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田荒废、农业边缘化等问题。事实上,农家生态旅游对农村社会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它直接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家生态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

我国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第三产业比例小,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家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为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架起了桥梁,带动了种植、畜牧、水产、蔬菜、花卉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相互延伸。如昆明西山区团结乡,利用距昆明市城区较近、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全乡粮食、禽蛋、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流通和销售,而且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油葵、玉米、水果、蔬菜等新品种和种植现代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袋装野菜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加工,发展了多家酱菜、果品、肉食腌腊加工厂,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开发和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4)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20年将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差别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发展农家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首先,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提高城乡间的财富转移速度。农家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主要是城市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城市旅游者每次的旅游消费平均在766元左右,按一半费用计算,接待1000人次的旅游者,就会带来38万元的收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速度;其次,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进一步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主观上会推动农村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本身就为农家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而旅游的可进入性特征客观上也要求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获取的旅游收入又会反过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必然会形成二元的城乡文化结构。通过发展农家生态旅游,会加快城乡居民文化的协调统一,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5)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化了环境。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农村开发旅游,加强了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带动了农副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方面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如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20平方千米的黄兴山水园林新型城镇,切实有效地改变了农村面貌。

Ⅸ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继续与生态相结合,表现出绿色发展态势
乡村旅游是生态与旅游相内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体现容了游客对原生态自然的向往,乡村的生态化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丰富文化内涵,使得乡村旅游具有“灵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丰富化,单一的观光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式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保持本色,原汁原味
乡村的城市化一方面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乡村不再是原始的乡村,一味的拆建让乡村面貌面目全非。
第四,融合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纯粹的对农业资源的开发,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旅游的一大趋势。

Ⅹ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到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去旅游,而这样的旅游资源却非自然旅游资源莫属。要开发赤峰市自然旅游资源,就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