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南昌市旅游产业发展

南昌市旅游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3-16 13:28:48

『壹』 南昌改革开放31年来的经济发展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的30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宏观经济指标强劲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托全国经济腾飞的东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经济在总量突破的同时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南昌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南昌人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2007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389.89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9.5倍,年均递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时间就可以创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达到3046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9.6倍,年均递增11.0%。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越过了4000美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在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南昌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格局,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9.3:49.2:21.5“二一三”,转变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4%,比重上升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9%,比重上升18.0个百分点。同时,南昌第一产业正走上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之路,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
产业内部结构日益合理。工业结构由“轻轻重重”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79—2007年,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6%,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0%。轻重工业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各占一半转变为2007年的54.3%和45.7%。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转变为农经并举、各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纯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为39.9%,牧渔业比重则由11.8%和1.4%上升为33.7%和23.2%。
所有制结构稳步调整。改革开放使南昌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得到彻底改变,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形成了国有经济继续壮大、个私经济迅速崛起、外资经济日益增多的形势。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经济比重达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经济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经济对南昌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特色鲜明。南昌县、新建县和青山湖区已逐步建设成为以工业化为基础,内需及外向经济两轮共同驱动的综合强县。东湖区和西湖区作为老城区,消费品市场占有量达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商贸中心”地位。青云谱区楼宇经济、旅游经济和物流集群快速发展,将成为南昌市商业副中心。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区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已成为南昌市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南昌市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空调、造纸、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持产业。红谷滩新区利用山水优势,已初步建成以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融文化、商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基地雏形初现。英雄经济开发区正向休闲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发展。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连年上升,生活由温饱跨入小康,正迈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长37.6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长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财产持续增加。200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44.5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额从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万元。
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长26.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长26.5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5台,电冰箱102台,空调115.33台,电脑51.33台,电话8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45台,空调25台,摩托车40辆,电话72台。
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980年南昌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分别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别下降了19.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财政金融日益壮大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南昌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90.61亿元,比1978年增长76.2倍,年均递增1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7.22亿元,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递增13.0%。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6个。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存贷款余额迅速攀升。2007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63.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42.33亿元,而1978年银行存贷余额仅为2.75亿元和9.92亿元。
(五)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工业从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封闭体系,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汽车、空调、医药等十大产品制造业基地,光电子、新材料、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方兴未艾。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占达到2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71.80亿元,比1978年增长68.5倍,年均增长1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钢材增长40.2倍,年均增长13.7%;汽车增长70.4倍,年均增长15.9%;发电量增长4.6倍,年均增长6.1%;卷烟增长3.1倍,年均增长5.0%;水泥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万元产值GDP能耗为0.955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28,实现利润53.23亿元,实现税金74.46亿元。
(六)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重点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生产性项目投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9.89亿元,比1978年增长670.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非国有投资完成531.5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12亿元,其中非国有投资达到495.44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64.0%;在非国有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15.59亿元,个体投资11.20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已调整为0.1:39.6:60.3。
(七)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3.36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97倍。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招商引资为南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南昌成为了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热地。30年里,南昌市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86个,合同外资79.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1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南昌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64.38亿元,占全市的20.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14.9%。南昌对外旅游事业也迅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91万人次,比1983年增长14.8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55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172倍。
(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围绕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这“两篇文章”,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市政和环境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公路已经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的“5小时经济圈”。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老城区、新城区、拓展区、生态区规划建设齐头并进,拉开了南昌“一江两岸,双城拥江”的城市框架;建设了南昌大桥、新八一大桥、生米大桥、环城高速、“八湖两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一个集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为一体的新南昌已经显现。仅十五期间,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78.4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06.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3.0%;道路总长度从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总面积从1980年的208万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万平方米;城市桥梁从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环十一射的城市立体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灯从1980年的5357盏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盏;邮电通讯快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1万门,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达413万门,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469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万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141万立方米,管道煤气日供应量达到20.6万立方米,公共汽车由1980年的246辆增加到2007年的2448辆。
2007年,南昌市公园面积已达736公顷,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71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8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国建国以来的50多年划分为大致相同长度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差异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注释,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践表明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态势正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为南昌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对中央体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实,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融合;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从无到有;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立极具地方特色,洋溢着赣鄱文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支撑体系。
(二)惠及百姓为经济发展提供无尽动力
人是生产力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决定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当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实惠,人们就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无尽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南昌市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了巨大现实利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今后我们仍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多考虑惠及百姓,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伟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为经济腾飞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南昌各项经济技术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产生了大产出,经济腾飞动力基础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观地讲,目前我市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1978年以来,南昌的投资增长不断加速,投资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南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2亿元;1995年突破50亿元;2000年不到8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2007年完成819.89亿元。
巨大的投资为改变南昌的面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居民生活环境、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主要设施水平跃起上新的台阶,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城市投资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来南昌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中得到较大的改善。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以大江大河、门塘水库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工业投资一直是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业投资300多亿元。通过加大投入,南昌工业经济不断转型调优,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一批工业园区脱颖而出,成为南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南昌加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南昌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支柱产业偏少,工业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工业是南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一直把壮大工业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全面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2007年南昌工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显突出,200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8.3%,居各行业之首。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进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是实现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南昌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1978-2007年南昌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4.9%,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549亿元。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传统行业的比重逐步降低,新兴产业占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且在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整体经济增添无限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经济为南昌发展增添无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为61.37万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等其他经济单位就业人员达15.42万人,非公经济成为南昌就业的主体;2007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经济的私营企业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当数量的为非公有制企业,非公工业已成南昌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批发、零售方面,除石油制品等少量商品的销售以公有经济为主承担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比重2007年占49.2%;在服务业领域,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南昌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单位426家,占服务业单位总数的22.8%,私营、港澳台、外商企业家,占比达77.2%,另有9.26万户服务业个体经营户。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是整体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公经济紧贴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公经济竞相发展就是一个明证。南昌应抓住契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会生产要素,加速经济发展。
(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外开放,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大引进内外资力度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外经外贸事业几乎是从无到有,稳步发展,2007年南昌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3.36亿美元,进口总额8.59亿美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2.3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内资323亿元。
通过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极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贰』 南昌这个区要腾飞了,将迎来一所“高水平”大学,还要开通新地铁,是吗

江西,以风景秀丽而名扬天下,境内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道教圣地”龙虎山,”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此外还有“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等等,依靠众多的旅游资源,近些年,江西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均接待游客排全国前列,成为江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在江西这么多城市中,南昌的发展是最亮眼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学校原名定为南昌卫生职业学校,后来将名字改为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并在2020年4年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医疗人才需求特别大,全国各地都在新建医疗类的高校,而现在,又将迎来一所“高水平”的高校,这对于地区来说是件好事。

一旦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会为社会上输送更多优质的医疗人才,提高南昌乃至江西省的医疗卫生水平,同时对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来说,这所高校建成后,会推动周边地区的商业开发,刺激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更多的就业岗位。

『叁』 南昌旅游发展趋势如何

就我这个五一假期去南昌的感受而言 我写点自己的话
南昌旅游业 我感觉景点多 但是景点内部的版开发问题问权题有待大大的解决
南昌有很多国际级的旅游景点 中国第二大广场——八一广场
世界最大的喷泉群——秋水广场喷泉群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腾王阁
世界最高的摩天轮——南昌之星
亚洲第一大门——南昌大学大门
等等
这只是我这次旅游所玩到的
还有很多当然要看看网上的资料啊
总之 南昌确实蛮好玩的
不得不提下就是南昌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真是太发达了 好多 小姐明目张胆的拉客啊 佩服

『肆』 南昌以后往哪个方面发展

南昌以后往哪个方面发展,这是男生是正的事情。

『伍』 江西省南昌市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电子信息和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

人口不到江西全省的13%,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24%、23%;GDP、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运行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增速连续18个月领跑中部省会城市——南昌有理由自豪!

除了食品、纺织服装、材料制造等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外,电子信息和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一道,已列入南昌四大战略性新型支柱产业。

2018年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3∶52∶45,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夯实,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2%;自去年6月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连续17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5)南昌市旅游产业发展扩展阅读:

江西省南昌市的支柱产业的调整发展:

1、南昌把转型升级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南昌的产业结构正在从“二三一”开始向着“三二一”的方向调整。

南昌第三产业已经进入对经济发展的高贡献时期,现代服务业比重也在快速上升,红谷滩金融商务区汇集了一百家以上的金融机构,南昌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会展、文化产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即便是传统的商贸旅游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了现代的元素。

2、南昌还立足转型,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南昌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工业发展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这样才更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南昌市工信委总经济师何琦说。

3、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顺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南昌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南昌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两个省级产业集群,分别是高新区光电及通讯产业集群和经开区光电产业集群。

『陆』 南昌主要是靠什么专业经济发展的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的30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宏观经济指标强劲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托全国经济腾飞的东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经济在总量突破的同时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南昌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南昌人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2007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389.89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9.5倍,年均递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时间就可以创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达到3046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9.6倍,年均递增11.0%。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越过了4000美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在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南昌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格局,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9.3:49.2:21.5“二一三”,转变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4%,比重上升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9%,比重上升18.0个百分点。同时,南昌第一产业正走上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之路,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
产业内部结构日益合理。工业结构由“轻轻重重”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79—2007年,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6%,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0%。轻重工业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各占一半转变为2007年的54.3%和45.7%。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转变为农经并举、各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纯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为39.9%,牧渔业比重则由11.8%和1.4%上升为33.7%和23.2%。
所有制结构稳步调整。改革开放使南昌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得到彻底改变,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形成了国有经济继续壮大、个私经济迅速崛起、外资经济日益增多的形势。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经济比重达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经济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经济对南昌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特色鲜明。南昌县、新建县和青山湖区已逐步建设成为以工业化为基础,内需及外向经济两轮共同驱动的综合强县。东湖区和西湖区作为老城区,消费品市场占有量达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商贸中心”地位。青云谱区楼宇经济、旅游经济和物流集群快速发展,将成为南昌市商业副中心。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区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已成为南昌市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南昌市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空调、造纸、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持产业。红谷滩新区利用山水优势,已初步建成以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融文化、商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基地雏形初现。英雄经济开发区正向休闲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发展。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连年上升,生活由温饱跨入小康,正迈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长37.6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长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财产持续增加。200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44.5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额从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万元。
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长26.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长26.5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5台,电冰箱102台,空调115.33台,电脑51.33台,电话8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45台,空调25台,摩托车40辆,电话72台。
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980年南昌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分别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别下降了19.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财政金融日益壮大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南昌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90.61亿元,比1978年增长76.2倍,年均递增1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7.22亿元,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递增13.0%。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6个。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存贷款余额迅速攀升。2007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63.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42.33亿元,而1978年银行存贷余额仅为2.75亿元和9.92亿元。
(五)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工业从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封闭体系,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汽车、空调、医药等十大产品制造业基地,光电子、新材料、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方兴未艾。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占达到2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71.80亿元,比1978年增长68.5倍,年均增长1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钢材增长40.2倍,年均增长13.7%;汽车增长70.4倍,年均增长15.9%;发电量增长4.6倍,年均增长6.1%;卷烟增长3.1倍,年均增长5.0%;水泥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万元产值GDP能耗为0.955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28,实现利润53.23亿元,实现税金74.46亿元。
(六)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重点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生产性项目投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9.89亿元,比1978年增长670.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非国有投资完成531.5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12亿元,其中非国有投资达到495.44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64.0%;在非国有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15.59亿元,个体投资11.20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已调整为0.1:39.6:60.3。
(七)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3.36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97倍。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招商引资为南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南昌成为了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热地。30年里,南昌市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86个,合同外资79.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1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南昌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64.38亿元,占全市的20.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14.9%。南昌对外旅游事业也迅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91万人次,比1983年增长14.8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55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172倍。
(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围绕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这“两篇文章”,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市政和环境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公路已经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的“5小时经济圈”。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老城区、新城区、拓展区、生态区规划建设齐头并进,拉开了南昌“一江两岸,双城拥江”的城市框架;建设了南昌大桥、新八一大桥、生米大桥、环城高速、“八湖两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一个集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为一体的新南昌已经显现。仅十五期间,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78.4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06.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3.0%;道路总长度从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总面积从1980年的208万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万平方米;城市桥梁从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环十一射的城市立体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灯从1980年的5357盏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盏;邮电通讯快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1万门,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达413万门,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469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万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141万立方米,管道煤气日供应量达到20.6万立方米,公共汽车由1980年的246辆增加到2007年的2448辆。
2007年,南昌市公园面积已达736公顷,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71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8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国建国以来的50多年划分为大致相同长度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差异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注释,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践表明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态势正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为南昌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对中央体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实,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融合;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从无到有;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立极具地方特色,洋溢着赣鄱文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支撑体系。
(二)惠及百姓为经济发展提供无尽动力
人是生产力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决定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当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实惠,人们就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无尽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南昌市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了巨大现实利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今后我们仍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多考虑惠及百姓,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伟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为经济腾飞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南昌各项经济技术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产生了大产出,经济腾飞动力基础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观地讲,目前我市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1978年以来,南昌的投资增长不断加速,投资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南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2亿元;1995年突破50亿元;2000年不到8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2007年完成819.89亿元。
巨大的投资为改变南昌的面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居民生活环境、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主要设施水平跃起上新的台阶,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城市投资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来南昌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中得到较大的改善。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以大江大河、门塘水库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工业投资一直是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业投资300多亿元。通过加大投入,南昌工业经济不断转型调优,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一批工业园区脱颖而出,成为南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南昌加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南昌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支柱产业偏少,工业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工业是南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一直把壮大工业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全面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2007年南昌工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显突出,200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8.3%,居各行业之首。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进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是实现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南昌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1978-2007年南昌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4.9%,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549亿元。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传统行业的比重逐步降低,新兴产业占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且在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整体经济增添无限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经济为南昌发展增添无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为61.37万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等其他经济单位就业人员达15.42万人,非公经济成为南昌就业的主体;2007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经济的私营企业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当数量的为非公有制企业,非公工业已成南昌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批发、零售方面,除石油制品等少量商品的销售以公有经济为主承担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比重2007年占49.2%;在服务业领域,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南昌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单位426家,占服务业单位总数的22.8%,私营、港澳台、外商企业家,占比达77.2%,另有9.26万户服务业个体经营户。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是整体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公经济紧贴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公经济竞相发展就是一个明证。南昌应抓住契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会生产要素,加速经济发展。
(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外开放,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大引进内外资力度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外经外贸事业几乎是从无到有,稳步发展,2007年南昌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3.36亿美元,进口总额8.59亿美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2.3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内资323亿元。
通过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极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外开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