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21-01-27 07:49:15

Ⅰ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回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答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Ⅱ 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让大家都来能开拓视野,而且也能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使大家都能彼此认识到,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是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对铲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盲目自大或自卑心理,大有好处。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能循环利用,为的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毕竟你旅游完这一次,或许还有下一次,你的后代就不旅游了吗?

Ⅲ 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是什么

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呢?是旅游业广阔带来经济。

Ⅳ 论述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用关键字搜素。
前言】: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旅游资源开发业已成为各省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经。然而,实践证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调研报告主要通过了解旅游资源的一些类型,特点,来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做一些简单介绍。

【关键词】:旅游 开发模式 利用

【正文】:

一、 旅游活动的概念。

通俗的讲,旅游活动就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出于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活动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自然类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考察价值,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物和环境。

按自然资源分类的例子有高安的 ‘高安八景’’和“筠阳八景”, “高安八景”是荷山象石、仁济凉涛、华林灵迹等。“筠阳八景”是:凤山飞羽、锦水翔虹等

(2)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或以其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陕西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比较著名的文物名胜有田猿人遗址,半坡原始村落遗址,轩辕皇帝的陵墓,唐代法门寺地宫珍宝和佛指舍利,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等。

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主要包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民族艺术和工艺等。如高安风物像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采茶戏、无公害蔬菜、太阳粉丝、黄沙挂面、田南老酒、大观楼牌腐竹、建山面条、龙潭皮蛋、家乡肉等

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游览型的宗教建筑艺术;另一类是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本身营造的宗教活动场所。

城乡风貌:具有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光,具有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古镇村落等。

现代人造设施:富有特色、具有规模、某种特殊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设施。

三、按投资主体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

(2)企业主导型资源开发模式

(3)民间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

(4)外商投资型资源开发模式

【意见和建议】:

(1) 资源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

全方位开发模式是是指对于依托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按照事业规律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2) 资源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

重点开发模式针对本地区最有特色,最能带动产业链,最能拉动内需,并且最有价值的地区或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

(3)资源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

特色开发模式是将本地区最不同于其他同等地区,有特色的资源重点开发。培养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

(4)资源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

如: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一些让顾客朋友们能够参与的旅游方式

(5)资源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

如音乐节旅游,工业旅游

【参考文献】: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资源开发》

高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学术)

浅谈我国度假旅游开发模式(文献)

蒋飞洋《文物历史》

Ⅳ 我国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意义

我国旅游资源品种多、分布广、“储量”丰富,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为了深入认识与研究旅游资源,以便更好地予以开发利用,更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取得良好效益,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这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旅游资源的分类工作,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体系:
(一)按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划分、可分为:
1.自然旅游资源(山水、气象气候、动植物等)
2.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
(二)按利用方式和效果分类,可分为:
1.游览鉴赏型(优美自然风光、著名古建筑及园林等)
2.知识型(文物古迹、博物展览、自然奇观等)
3.体验型(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
4.康乐型(度假疗养、康复保健、人造乐园等)
(三)按开发利用的变化特征、并结合资源的性质、成因分类,可分为:
1.原生性旅游资源
是指那些在成因、分布上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变特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因素(山川风光、生物景观、气候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民族习俗和风情、传统风味特产)。
2.萌生性旅游资源
是指成因、分布上具有变化特征的自然、人文景象和因素(现代建筑风貌、现代体育文化科技吸引及趣处、社会新貌与民族新风尚、博物馆与展览馆、名优特新产品及美食购物场所、自然力新作用遗迹、人工改造大自然景观)。
(四)依旅游动机的不同,可分为:
1.心理方面的(宗教圣地、重大历史事件、探亲等)
2.精神方面的(科学知识、消遣娱乐、艺术欣赏等)
3.健身方面的(沙疗、温泉疗、各项运动等)
4.经济方面的(各地土特产等)
5.政治方面的(国家政体状况,各种法律等)
(五)依照旅游资源的结构,可区分为两个部类:
1.旅游景观资源(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人文旅游景观资源、社会民俗资源)
2.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用品工业资源、旅游食用资源、旅游人才资源等)
(六)按旅游资源动态分类,可分为:
1.稳定类旅游资源
长久稳定型(宗教圣地、古建筑、山岳、江湖等)
相对稳定型(小型造型地貌、瀑布、冰川等)
2.可变类旅游资源
规律变化型(泉水、候鸟、云雾等)
不规则变化型(海市蜃搂、现代建筑风貌等)

Ⅵ 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旅游资源为核心, 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眼点,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Ⅶ 如何理解地理专业开设《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我所选读的是吴国清编写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年12月1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了新时期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而新的时代特点和政策环境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1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连、杭州、成都已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35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7处国家5A级旅游区、1166处国家4A级旅游区、18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0个国家森林公园与300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紧紧围绕旅游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要,遵循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知识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组合的多元性与区域性、表达的精炼性与准确性等原则,力求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内容取舍、难度权衡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知识格局的科学性与经典性。通过学习,现将学习体会介绍如下:
一、对个别概念有了较深刻认识
1、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2、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3、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4、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5、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6、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7、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二、明白了以下问题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2、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3、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4、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2、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3、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4、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5、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打上了这种烙印。
(三)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1、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2、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四)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1、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容。
3、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4、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5、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五)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
1、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2、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六)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Ⅷ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红原大草原就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挑选。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还有就是旅游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人文旅游资源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红原县申报了红原大草原AAA景区,制定了《红原县旅游经营管理办法》、《红原县牧家乐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就是对红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二)、保护和开发又是相互矛盾的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包括由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和非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所造成的,还有其他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资源保护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红原大草原的标志性景点月亮湾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资金投入和技术限制,月亮湾观景台的植被、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那种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大量游客形成的喧哗,破坏了寺院庄严肃穆的氛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到此一游”的乱刻乱画更是对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开发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旅游开发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如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旅游地经济状况、经济意识、审美倾向、社会关系等的改变,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保守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因害怕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因片面地保护而没有对资源进行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