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國家中心城市旅遊發展規劃

國家中心城市旅遊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07 01:32:28

Ⅰ 「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 哪些看點與旅遊緊密相關

「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 這14條與旅遊緊密相關

旅遊消費:引導海外消費迴流
第十章 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
第一節 促進消費升級
適應消費加快升級,以消費環境改善釋放消費潛力,以供給改善和創新更好滿足、創造消費需求,不斷增強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作用。
積極引導海外消費迴流。以重要旅遊目的地城市為依託,優化免稅店布局,培育發展國際消費中心。
鄉村旅遊: 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閑深度融合
第十八章 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節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第三十六章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加大傳統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力度,傳承鄉村文明,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
旅遊供給側: 擴大生態產品供給
第二十四章 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第二節 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大力發展旅遊業,深入實施旅遊業提質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支持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休閑旅遊、山地旅遊等。
第四十五章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第三節 擴大生態產品供給
豐富生態產品,優化生態服務空間配置,提升生態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大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保護力度,加強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適度開發公眾休閑、旅遊觀光、生態康養服務和產品。加快城鄉綠道、郊野公園等城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森林城市,建設森林小鎮。打造生態體驗精品線路,拓展綠色宜人的生態空間。
旅遊交通: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二十九章 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一節 構建內通外聯的運輸通道網路
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進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設,構建西北、西南、東北對外交通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質的快速網路,加快推進高速鐵路成網,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路,適度建設地方高速公路,增強樞紐機場和干支線機場功能。完善廣覆蓋的基礎網路,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推進普通國省道提質改造和瓶頸路段建設,提升沿海和內河水運設施專業化水平,加強農村公路、通用機場建設。
第二節 建設現代高效的城際城市交通
在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鼓勵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城際列車,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骨幹網路,高效銜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勵綠色出行。促進網路預約等定製交通發展。強化中心城區與對外干線公路快速聯系,暢通城市內外交通。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
第三節 打造一體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
優化樞紐空間布局,建設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水平,加強中西部重要樞紐建設,推進沿邊重要口岸樞紐建設,提升樞紐內外輻射能力。完善樞紐綜合服務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路,強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實現不同運輸方式協調高效,發揮綜合優勢,提升交通物流整體效率。
第四節 推動運輸服務低碳智能安全發展
推進出租汽車行業改革、鐵路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
文化旅遊:加強自然遺產保護
第三十四章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第一節 加快新型城市建設
提高城市開放度和包容性,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
紅色旅遊: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
第一節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
完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支持政策,大力推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陝甘寧、大別山、左右江、川陝等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積極支持沂蒙、湘鄂贛、太行、海陸豐等欠發達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著力培育特色農林業等對群眾增收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積極有序推進能源資源開發。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勞動力轉移就業。
旅遊簽證: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
第五十章 健全對外開放新體制
第四節 強化對外開放服務保障
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標准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稅收協定,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構建高效有力的海外利益保護體系,維護我國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權益。
一帶一路:提高旅遊便利化
第五十一章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第三節 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辦好「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發揮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作用。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環保、衛生及中醫葯等領域合作。構建官民並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博覽會等活動,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聯合開發特色旅遊產品,提高旅遊便利化。
港澳台旅遊:互補互利、共同發展
第五十四章 支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
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積極發展會展商貿等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第五十五章 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
第二節 加強兩岸人文社會交流
擴大兩岸人員往來,完善台灣同胞待遇政策措施,為台灣居民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文化、民族認同。
文明出遊: 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第六十七章 提升國民文明素質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旅遊產品: 加大創新 文化融合
第六十八章 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
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遊、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兼並重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Ⅱ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全面提速,取得豐碩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打造溫泉之都、建設山水都市旅遊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區」品質等重大戰略舉措,實施了一批旅遊主題年重大建設項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了重慶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幅超過20%,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重慶建設全國旅遊強市的基礎更加堅實。
1.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內、入境和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均獲得了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8%,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幅為25.5%;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幅為21.6%;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62億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37.02萬人次,國內旅遊者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17.85億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868.36億元。在西部12省(區、市)排名中,重慶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十一五」時期,全市以「旅遊主題年」為抓手,著力推進「太陽」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態旅遊、10大鄉村旅遊、10大名鎮旅遊、10大溫泉旅遊等項目建設,構建了包含觀光、休閑、度假、商務等不同類型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溫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壯麗的長江三峽、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烏江畫廊等旅遊精品。
3.旅遊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顯提高,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級飯店27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4家,四星級飯店60家,三星級飯店128家,二星級飯店68家,一星級飯店1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9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38家,3A級旅遊景區32家,2A級旅遊景區23家,1A級旅遊景區1家。此外,重慶市還組建了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更好的旅遊投融資平台。
4.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時期,制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五方十泉」建設打造「溫泉之都」的意見》(渝辦發〔2006〕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激活重慶旅遊市場優惠獎勵政策的通知》(渝辦發〔2008〕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水都市」旅遊精品――「太陽」工程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08〕131號)等文件,加強了與周邊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國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5.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遊業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幫助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講,「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相比,與旅遊業發達地區、周邊先進地區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旅遊目的地體系尚不健全。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旅遊形象,作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尚待提高。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旅遊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旅遊區域發展不夠均衡,縱深發展乏力,空間格局需要進一步優化。
二是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仍顯粗放。全市旅遊資源類型多樣、數量龐大、組合度好,發展潛力很大,但是目前還有不少高品質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得不夠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國際旅遊精品。同時,在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散客化、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和精緻化等方面,市場開發還不到位,遊客滿意度還比較低。
三是旅遊經營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缺少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缺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市場活力不足。旅遊產業鏈不完善,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遊人才和科技支撐亟待加強。旅遊產業人才隊伍總體上素質偏低,具有專業技能的員工比例不高,高級管理人員短缺。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旅遊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運用不普遍,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旅遊業產業素質、服務品質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旅遊產業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旅遊發展合力不夠充分,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全市一盤棋」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六是鄉村旅遊發展滯後。主要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向鄉村旅遊延伸不足,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欠賬大。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
1.「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宏觀環境向好,旅遊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恢復期,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回升,將有利於為旅遊業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促進各國和地方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的互相滲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將為旅遊發展創造新機會。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有利於凸顯旅遊產業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將推動旅遊產業素質提升,並不斷催生旅遊新業態。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今後一個時期,將處於消費總量快速增長期和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升級、城鄉互動催生新的「消費革命」,國民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調整。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業將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國務院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國旅遊業發展迎來新熱潮,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旅遊總收入增速預計將持續高於GDP增速。
二是區域地位凸顯,旅遊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重慶市我國是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統籌城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開發西部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攻堅時期,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成渝經濟區建立、兩江新區崛起等重要機遇。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旅遊業被定位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行業之一,是重慶建設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重要內容。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在重慶新一輪產業大發展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個重慶」助推,旅遊業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十二五」時期,圍繞「五個重慶」建設,全市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狀況,整治社會治安秩序,提升健康衛生狀況,可望為旅遊業的轉型升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將對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遊部門職權范圍相對有限和旅遊產業綜合性大產業性質之間的矛盾,旅遊資源的部門、地區分割和旅遊者、旅遊要素自由流動需要之間的矛盾,區域旅遊發展的整體性和行政區域的層級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在國家層面,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一直缺乏綜合性的根本法,專業性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從地方來看,旅遊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滯後的地方。特別是在適應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等新領域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還是空白,將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三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旅遊業在推進「縮小三個差距」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對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旅遊經營主體培育、旅遊運營模式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區域競爭加劇。國發〔2009〕41號文件的出台固然給各地旅遊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旅遊業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重慶周邊省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周邊省市旅遊業發展和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
此外,在國際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降低、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可能設置的各種軟性貿易壁壘,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慶旅遊業特別是入境旅遊發展。

Ⅲ 關中平原城市群揭開面紗 西安獲批國家中心城市

關中平原城市群空間格局圖

本報訊(記者張利平李天嬌)2月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關於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規劃〔2018〕220號)》,並同時發布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文。至此,國家級城市群正式升級為8個。繼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後,關中平原城市群正式加入這一行列。同時,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規劃》明確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繼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之後,躋身成為國家第9個中心城市。

《規劃》指出,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陝西省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5個市、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及商洛市的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柞水縣,山西省運城市(除平陸縣、垣曲縣)、臨汾市堯都區、侯馬市、襄汾縣、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洪洞縣、浮山縣,甘肅省天水市及平涼市的崆峒區、華亭縣、涇川縣、崇信縣、靈台縣和慶陽市區,國土面積10.71萬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86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9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12%、2.79%和2.14%。規劃期為2017—2035年。

戰略定位

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

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

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發揮區位交通連接東西、經濟發展承東啟西、文化交流東西互鑒的獨特優勢,依託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高層次開放平台,暢通向西開放、向東合作通道,強化交通商貿、科技教育、文化旅遊和國際產能合作,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以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性重要節點城市建設為載體,以溝通西北主要經濟區的綜合性運輸通道建設為支撐,加快人口、資本、科技等發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輻射帶動西北及周邊地區發展。

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創新高地

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牽引,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統籌推進軍工、科研創新機制改革,加快軍工、科技資源優勢向創新優勢、產業優勢轉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依託秦嶺黃河自然山水、周秦漢唐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多元富集等優勢,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創新,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建設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內陸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立足相對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態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有序構建城鄉水系格局,以科學發展和合理開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打造顯山露水、透綠見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城市群質量得到實質性提升,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彰顯中華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全面建成

西安綜合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功能顯著提升,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寶雞、運城、天水等重要節點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中小城市和特色鎮加快發育,城市間聯系更加密切。城市歷史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充分彰顯。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8-02-08,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Ⅳ 你覺得那座城市能成為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呢

杭州和南京,由於它們都是屬於長三角區域,因此放在一起討論。南京最近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出色,優勢明顯,今年第一季度在全國排名處於第九的位置。杭州絲毫不會遜色,它是屬於互聯網之都,未來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這兩座城市的實力都很強,不管是誰入選國家中心城市都會不服。更重要的是長三角已經有上海,還是讓它們挺無奈的。對於這四座城市當中,誰能成為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第一座希望最大,不知你更看好誰?

Ⅳ 國務院明文規定的國家中心城市有

上海、北京、香港、天津、廣州

國家中心城市排名出爐:廣州不敵天津
在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的排位中,(廣東)廣州排名落後港滬京,讓人好理解;但廣州也不敵天津,僅位居第五。昨日(17日),廣州市社科院公布的《強化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廣州去年(08年)的GDP突破80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內地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但國際化水平低、科技創新能力弱、金融業發展滯後等因素成為制約廣州躋身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前三甲的重大瓶頸。

綜合實力存在三大不足

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強大與否,決定了它是否在國家或世界的商貿、會展、物流、旅遊、製造業等處於經濟中心地位。從總體經濟規模看,廣州經濟總量規模偏小。2008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低於上海和北京,高於天津,居內地第三位。

廣州與發達國家的國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比較大,2008年廣州經濟總量大約只有紐約的1/5、東京的1/8,人均GDP約為東京的1/5,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也低於發達國家的國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75%以上)。

廣州的研發經費投入比例不足。2008年廣州研發經費投入153.6億元,居國家中心城市的第三位,但僅佔GDP比重為1.9%,分別比上海、北京、天津低0.7、3.9和1.7個百分點。廣州目前的科技研發投入經費約為東京的7%、紐約的10%,佔GDP比重1.9%,低於紐約的4.3%和東京的3.4%。在其他如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集中度及實力方面差距也比較大。

對外貿易水平是衡量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2008年廣州商品進出口總額為819.5億美元,約為上海的四分之一、北京的三分之一、香港的九分之一,與天津相當。在國際貿易、對外投資、跨國公司數量等方面,廣州與發達國家的國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明顯。如2008年廣州進出口貿易僅有東京的2%、新加坡的8.8%。

廣州要構築「五大中心」

《報告》指出,廣州應著力構築「五大中心」,以強化其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即:通過建設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構築形成國際商貿中心和大宗商品的「廣州價格」;以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為重點,以南沙保稅港區等建設為支撐,加快推進廣州空港、南沙和黃埔三大國際物流園區建設,打造亞洲現代物流中心;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強化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功能;以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為突破口,強化南方金融中心功能;以中新知識城和國家級科技共建項目為重點,強化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功能。

《報告》還建議,廣州應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開放。一、進行大部制改革,按「大部制」要求設立行政機構,推動管理許可權進一步向區(縣級市)下放;二、深化廣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三、改革公共服務投資體制,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學習借鑒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的先進經驗,改革公共服務投資體制,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四、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加快推進廣州國家級開發區開展創新發展模式試驗、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驗,如廣佛同城化攜領珠三角一體化等。

Ⅵ 新鄭市的旅遊發展規劃

新鄭市位於河南省中部,隸屬省會鄭州,全市轄9個鎮、3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港區管委會,總面積873平方公里,總人口66萬,其中市區面積22平方公里,城鎮人口26萬。近年來,我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上項目、努力創環境,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8.3億元,增長16.6%;財政總收入26.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5億元,增長42.9%。繼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後,又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並連續三年獲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稱號,並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全國食品工業強市、全國和諧中小城市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新鄭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8000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震驚中外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就出生、創業、建都在新鄭,肇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新鄭由此被譽為黃帝故里、民族聖地。新鄭境內古跡眾多,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8處。新鄭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鄭國名相子產、漢代軍事家張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等歷史名人均出自新鄭。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優勢,積極開發旅遊資源,先後建成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景區——軒轅黃帝故里、中國僑聯首批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始祖山游覽區、中國唯一將詩經擺到地面上的主體公園——鄭風苑景區、中國藏車最多的車馬坑——鄭王陵博物館等景區景點。同時,從1992年開始,我市每年都堅持舉辦拜祖大典,黃帝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所認可,尤其是隨著丙戌年、丁亥年和戊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成功舉辦,新鄭文化旅遊產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新鄭是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的城市。位於中原城市群的腹地,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鄭州環城高速、鄭石高速,以及正在規劃建設的鄭州至武漢鐵路客運專線等國家重
要交通干線縱貫全境,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穿境而過,中原地區最大的航空港——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坐落境內,構築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為適應形勢發展,新鄭機場正在按照區域性樞紐機場的要求進行改造,目前,新機場航站樓已投入使用,客運、貨運停機坪等硬體設施將於今年年底建成,屆時旅客吞吐量將突破1000萬人次。
新鄭是產業特色較為突出的城市。新鄭資源豐富,地下煤炭儲量達13.5億噸,擁有優質大棗20萬畝,被國家林業總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新鄭產業特色突出,初步建成了台商投資工業園、中原食品工業園、東區工業園、龍湖科技教育產業園、新鄭煤電循環經濟產業園、新鄭醫葯產業園等六大特色園區,擁有「白象」方便麵、「統一」食品、「加加」醬油、「好想你」棗製品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煙草、食品、醫葯、煤電等產業體系。其中,年產優質香煙80萬箱的河南中煙公司新鄭卷煙廠,是全國36家重點卷煙工業企業之一;以統一集團、正龍集團、正林食品、加加醬油、奧星實業等30多家知名企業為依託,建成了中原地區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以韓都葯業、遂成科技、羚銳制葯等12家規模企業為依託的醫葯產業,年產水針劑達50億支,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醫葯水針劑生產基地;以福華鋼鐵、華馳復合材料、鄭州鴿瑞等為主導的鋼鐵產業,年產優質鋼鐵製品100萬噸;以美國西亞斯國際學院、台灣升達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南工程學院為代表的16所高等院校,常年在校生達10萬多人,形成了河南省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
新鄭是投資環境比較優越的城市。近年來,我們把打造一流的投資環境,作為提升城市形象、增強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堅持不懈地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軟環境建設。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制訂並實施了「一個中心、三大板塊、六個園區」的發展規劃(一個中心,即以市區為龍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大板塊即以京珠高速公路為主線,包括城東區、新鄭中原食品工業園、台商投資工業園,輻射薛店、和庄、八千、龍王等鄉鎮的臨空經濟板塊;以龍湖、孟庄西部、郭店北部等為組團的臨鄭經濟板塊;以煤礦、煤化工等企業為龍頭,包括辛店、觀音寺、城關、梨河等在內的臨煤經濟板塊。六個園區,即新鄭東區工業園、新鄭中原食品工業園、新鄭台商投資工業園、新鄭龍湖科技教育產業園、新鄭煤電循環經濟產業園、新鄭醫葯產業園),初步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港區、薛店、龍湖等為副中心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同時,堅持以誠信招商、以環境留商、以感情融商,修訂了《招商引資優惠辦法》,推行了一站收費、代辦服務等新機制,營造了親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榮獲了未來5—10年最具台商投資價值城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資園區等榮譽稱號。
新鄭是充滿發展活力的城市。近年來,我們結合自身優勢,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大力發展文化經濟、循環經濟和臨空經濟。在文化經濟方面:依託深厚的文化資源,以黃帝文化開發為龍頭,堅持文化旅遊、文化教育、文化產業同步推進,在精心舉辦拜祖大典的基礎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帶動了旅遊第三產業的發展。2007年,共接待遊客260多萬人次,實現直接經營收入600多萬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5.2億元。在循環經濟方面: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先後開工建設了年產300萬噸的趙家寨煤礦和年產180萬噸的王行庄煤礦,年產240萬噸的李糧店煤礦即將開工建設,三石煤礦已列入我市「十一五」發展規劃,幾個煤礦全部建成後,年煤炭產量將達1000萬噸。圍繞煤炭資源的循環利用,先後招引了國開投煤化工、神龍煤化工等循環經濟項目,其中,總投資300億元的國開投公司煤化工項目已納入國家煤化工中長期發展規劃。在臨空經濟方面:充分發揮「大交通、大通道、大樞紐」的區位優勢,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依託,積極發展以倉儲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為主的臨空經濟,先後引進了深航物流、河南中鐵物流、華中棉花交易市場、萬庄化肥交易市場等物流企業,物流業已成為新鄭新的經濟增長點。
7

Ⅶ 西部這個城市,成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是你的家鄉嗎

西部這個城市,成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是你的家鄉嗎

2月7日,西安這座雄踞關中的千年古都,將正式躋身於「國家中心城市」之列。在全國范圍內,西安是第9個獲此地位的都市。之前的8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有著很多珍貴的旅遊資源,簡單為大家介紹幾個各具特色的景點:

碑林,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18個特殊旅遊景觀之一,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台孝經》、《開成石經》。

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後經歷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現收藏文物11000餘件,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於碑林。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西安城牆,又稱西安明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廣義的西安城牆包括西安唐城牆和西安明城牆,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牆。

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鍾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西安城牆主城門有四座,至今西安城牆已有城門18座。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大雁塔,位於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旅遊規劃包括哪些方面

旅遊規劃的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1、對規劃區域的資源和客源市場進行版分析和預測;
2、確定規劃區的權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
3、明確旅遊產品的開發方向、特色和主要內容;
4、提出規劃區旅遊發展的重點項目,強調策劃的創新、個性和特色;
5、提出相關要素發展的原則和方法等。從而在宏觀層面上對規劃區的旅遊發展勾勒理想藍圖。

Ⅸ 國家中心城市有哪些

第一級:直轄市、特別行政區、GDP大於1600億且市區人口大於200萬的城市: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哈爾濱、濟南、青島、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重慶、成都、西安(18個)
第二級:其他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城市、省會、蘇錫二市 :石家莊、長春、呼和浩特、太原、鄭州、合肥、無錫、蘇州、寧波、福州、廈門、南昌、長沙、汕頭、珠海、海口、三亞、南寧、貴陽、昆明、拉薩、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25個)
第三級:14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發達且收入高的城市 :唐山、秦皇島、淄博、煙台、威海、徐州、連雲港、南通、鎮江、常州、嘉興、金華、紹興、台州、溫州、泉州、東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門、湛江、北海、桂林(24個)
第四級:其他人口大於100萬的城市、重點經濟城市
邯鄲、鞍山、撫順、吉林市、齊齊哈爾、大慶、包頭、大同、洛陽、濰坊、蕪湖、揚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個)
第五級:其他著名經濟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人口大於50萬、重點旅遊城市 :承德、保定、丹東、開封、安陽、泰安、日照、蚌埠、黃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陽、肇慶、樂山、綿陽、麗江、延安、咸陽、寶雞(2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