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河南旅遊資源論文

河南旅遊資源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28 01:06:16

A. 萊州旅遊資源開發 論文

萊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地上地下的旅遊資源豐厚,為了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該市確立了「一山一海,一文一武」的旅遊業發展總體思路,計劃投資十四億,在三至五年內建成膠東半島的旅遊大市。目前,整體開發已經起步。

「一山」即大基山,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是國家森林公園,也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道家創始人邱處機和劉長生在此修煉講道,留下很多廟宇、題刻遺跡,更有魏碑大師鄭道昭的手書真跡十幾處。目前,來自民間的二千萬元資本已經投入到開發中去,將建成以道教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和生態休閑區。「一海」即萊州180華里的海岸線,這里除了碧海金沙外,還有百里防潮大壩,五萬畝蝦池和百萬噸鹽田,更有全國最大的露天金礦和秦皇漢武東巡登臨的三山島,還有皇帝祭海的「東海神廟」遺址。

這里將先期開發三山島至金城全長30多公里的海濱度假區。開辟沙灘運動觀光、水上運動觀光、傳統民俗旅遊樂以及黃金探密系列項目。目前,萊州市錦綉康樂中心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二期工程全面啟動,完工後,將是膠東半島設施最先進、豪華的休閑娛樂中心。「一文」,即譽滿中外的書法寶地文峰山。山中有北魏至清代的碑刻30多處,還有近代書法大家登臨贊嘆之題詞十幾處,日本書道人士題詞幾十塊,特別是魏碑大師鄭道昭題刻的鄭文公碑,是中國書法藝術由隸到楷演變轉折的見證,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將建設規模較大的書法公園,與相距不遠的賽同山金元道教石窟相連,形成文化休閑中心。目前,投資上百萬的幾條公路已將幾山相連,並開通了旅遊班車,建成了中國書法歷史博物館。「一武」,即近年來在中國武壇叫響的中華武校,藉此威名,將建設中國武術比賽中心,開辦國內國際間的大型武術比賽。

萊州有優越的區位優勢,新建的206高速公路使萊州成為內陸腹地到膠東半島的第一站,萊州港與大連旅順的通航,又使萊州成為東北城市的後花園,使萊州與全國旅遊大格局成為一體。這一山一海,一文一武的大開發,將使萊州成為新興的海濱旅遊城市。

B. 論文…華北區旅遊資源特色及開發優勢4000字。

友情提醒你,這個在網上找不了人幫忙,網上代 寫都是些騙子,只能是自己去網路文庫或者知網上找,實在不行去高校附近找找,那些印刷店什麼的才是真的,不過收費也很貴的,自己在網上找資料才是正解

C. 青海旅遊資源的論文

引言:業界對青海旅遊發展狀況的評價是「旅遊資源大省,旅遊開發小省,旅遊經濟弱省」。此言是否得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下文中,筆者便試圖從旅遊資源,旅遊業發展現狀與應對措施幾方面來對青海旅遊業發展現狀做一簡單分析。
關鍵字:旅遊資源 旅遊經濟發展現狀 措施

一 青海旅遊資源
青海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族眾多,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地處世界第三極,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1.1自然資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等發源於青海,昆侖山、唐古拉山、祁連山等著名山脈縱橫於青海南北,自然景觀可開發利用之處頗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級的國家風景名勝區有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鳥島、玉樹隆寶灘、孟達天池等五處。此外,諸如昆侖山,日月山,坎布拉風景區,李家峽水庫,麥秀林場,茶卡鹽湖,金銀灘大草原,阿尼瑪卿和年保玉則雪山等都可開發成為新的旅遊經濟增長點。而且,青海的自然旅遊資源大都保留了未經雕飾的原始風貌,景觀獨特,充滿著新奇感、神秘感、粗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曠險雄,歷史悠久,豐富深邃。
1.2人文資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2.8%。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數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如漢族社火,藏族藏戲,土族安昭都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遊人的民族節慶有六月六(農歷)互助土族花兒會,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樹賽馬會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傳佛教影響最大。中國最奇特的藏傳佛教景區--萊巴溝就在青海。西寧塔爾寺是我國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玉樹結古寺有「世間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瓊寺,互助佑寧寺,樂都瞿曇寺,西寧北禪寺等都是在青海當地的名剎。除藏傳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蘭教。西寧市東關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蘭教的最高學術活動中心,在國內外伊斯蘭教界享有較高聲譽。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薩滿教,土族則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還是道教的傳說中的重要一筆,西王母的瑤池即坐落在青海。
(3)歷史方面:昆侖文化在華夏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圖騰。千水之源,萬山之祖,昭示著百川歸海,華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灣墓地,有青銅器時期當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諾木洪文化遺址。有絲綢之路遺址。有唐代早期的都蘭熱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遺址,有文成公主進藏時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廟。還有紅軍西路軍與青海軍閥馬步芳作戰的紅色旅遊項目
二 青海旅遊開發
2.1青海旅遊發展現狀
雖然青海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旅遊發展狀況相比並不樂觀。青海總體而言面臨兩個問題:
(1)旅遊經濟在全國而言處於下游,
下圖圖1為1995——1999年青海省國內旅遊人數及收入:
年份 人數(萬人次) 停留天數 收入(億元) 比上年±%
人數 收入
1995 150 2.12 4.77 0 \
1996 150 2.00 4.5 0 -0.57
1997 150 1.74 3.9 0 -13.3
1998 150 1.59 3.57 0 -0.85
1999 150 1.7 4 0.67 12.05
圖2 1995——1999年青海省國內旅遊人數及收入
下圖圖2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數和創匯情況:
年份 人數(人次) 收入(萬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230.6 -89.4
1996 10352 205 -11.1
1997 12817 272 32.7
1998 16610 276.4 1.6
1999 20500 329.3 109
圖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數和創匯情況
從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國內外遊客的數字在持續增長,到2004年達到509.2萬人次,但與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數總量仍然顯低。數據顯示,2003年青海省旅遊總收入相當於GDP的3.7%,旅遊外匯收入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二。
(2)旅遊受季節制約過大
青海的旅遊季節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產出效益的時間太短。經過研究分析我們得知,以青海旅遊資源的豐富程度,是可以開展全年四季的旅遊的。比如塔爾寺三絕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產。青海可開發的民俗風情游,宗教朝覲游,歷史探古游,登山探險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參與的。
2.2滯後原因
交通問題、宣傳問題、整合問題等是制約青海旅遊資源難以有效釋放優勢的主導原因。
(1)交通問題:雖然近年來通往青海湖、孟達天池等旅遊景點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難行的問題正在逐漸化解,但是由於青海的旅遊景點較為分散,路程 距西寧市區較遠,抵達目的地路途行駛的時間都比較長,如從西寧去往孟達天池坐車需要3個多小時,駕車去往青海湖車況好的情況下需要兩個半小時,乘坐班車則需要3個多小時,加之沿途興趣性活動較少,遊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勞累;再有,在達到景點後活動也欠豐富。因此,遊客很容易產生了「看景不如聽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別值」的感覺。
(2)宣傳問題:
①宣傳力度:青海旅遊資源雖較以往增加了宣傳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點的知名度隨著「環湖賽」等活動不斷提高,但總體而言,青海更多的旅遊資源還沒有被撩起面紗,在對外推薦方面,雖然一些景點下了一些功夫,但由於不能形成連續性、持久性,難以形成較為強大的社會沖擊力。
②宣傳全面程度:青海旅遊自發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資源的宣傳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觀。這也是青海旅遊「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
(3)整合問題:青海的旅遊景點在對外推介過程中,多是「單兵作戰」,很少聯手共同對外廣而告之。同時,面對豐富而散落在全省多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各相關方面缺乏對這些優勢資源的整合,「套餐」式旅遊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還急需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旅遊精品線路。
三 應對措施
(1)依託青海獨特的旅遊資源,科學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做好重要旅遊景區的精品策劃。在做好旅遊資源的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遴選找准主導型旅遊開發項目,把握重點,分步實施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和堅持高原特色,盡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
(2)加快旅遊業基礎建設。措施包括:
①要加快重要旅遊景區的硬體建設。
②要大力加強旅遊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旅遊行業的服務水平。
③認真編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遊宣傳資料。
④要加大旅遊景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力度,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⑤強化旅遊行業管理。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旅遊管理法規,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遊,依法管好旅遊。要認真開展旅遊市場的檢查監督,大力整頓和規范旅遊市場,保持有序競爭,強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遊質量監督體系,維護旅遊市場秩序和旅遊者合法權益。這是青海旅遊能否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關鍵。

D. 有關惠州旅遊資源的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旅遊業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被譽為「永遠的朝陽產業」。但是,未來的旅遊業發展重點在哪裡?綜觀當今旅遊,「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已成旅遊新潮。世界正步入「環保時代」、「綠色時代」,綠色正成為21世紀的流行色。與此相應,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把眼光落在能滿足自己多方面需要的具有大自然氣息的「綠色」旅遊上。
惠州市旅遊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近三年,全市旅遊總收入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發展,2001年全市旅遊收入達到27.03億元,外匯收入5610.41萬美元,接待過夜遊總人數達247.03萬。據預測,至2005年來惠州的過夜遊總人數將達到486.5萬,2010年將達908.3萬,其旅遊資源容量也由2000年的390.0到2005年的870.8、2010年則上升至1880.2。可以預見,21世紀惠州旅遊業即將步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深度開發階段。如何選擇一條旅遊業的「康莊大道」,既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又融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最終實現(人地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擺在惠州市旅遊業發展面前的重大問題。
二、關於綠色旅遊
當今「綠色」正被視為一種文明的標志,受到全球人類的崇敬、愛戴和保護,也是在這樣一種普遍的「綠色崇拜」氛圍下,綠色經濟、綠色消費、綠色營銷、綠色GDP等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綠色革命風暴」,綠色旅遊也在其中。
(一)綠色旅遊的定義
綠色旅遊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綠色旅遊是指具有親環境或環保的各類旅遊產品及服務。狹義的綠色旅遊即農村旅遊,即發生在農村、山區和漁村的活動。本文所論及的綠色旅遊取其廣義。
(二)綠色旅遊的內涵
「綠色」往往用來比喻「環境保護」、「回歸自然」、「生命」等內涵,而「綠色旅遊」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用來指導旅遊企業在環境管理方面的發展方向。它可以理解為與可持續開發旅遊、生態旅遊類似的概念,即指在為社會提供舒適、安全、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產品的同時,以一種對社會、對環境負責的態度,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旅遊中融入了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了人地和諧相處的思想。因此,所謂綠色旅遊是指包括旅遊者、飯店、景點管理者、旅行社和導游在內的旅遊參與者在整個旅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綠色旅遊是以認識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為前提的,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環境價值的綜合體現,它需要經營者和旅遊者共同提高環保意識。在現階段,我國旅遊企業的建設和發展需考慮對環境的破壞要最小,經營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盡可能最低,向顧客提供綠色的旅遊產品,並能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旅遊資源保護的活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從而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作為旅遊者是在旅遊時既保證自身的安全,也不傷害動物、植物,進行綠色消費,同時使環境得到保護。
綠色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旅遊形態,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對旅遊者來說不僅是享樂體驗,而且也是一種學習體驗,不是單純地利用自然環境,而是依靠自然和旅遊的並行關系在對自然帶有敬畏感和環保意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旅遊,它增加了旅遊者與自然親近的機會,深化了人們對生活的理解。
(三)綠色認證體系
綠色旅遊奉行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旅遊的發展,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當地人民收入增加,自然與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旅遊者與旅遊地人民之間的溝通得以實現。為此,21世紀的旅遊業必將實行更嚴格的環境管理標准。同時,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旅遊者也會自覺地尋求「綠色度假」和對環境友好的旅遊服務。正是基於這一需求,世界旅行旅遊理事會———全球最大的旅行旅遊行業首腦組織,在90年代初即開始倡導在旅遊行業推行「ISO14000」系列標准和「綠色環球21」認證。當今,「ISO14000」、「綠色環球21」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旅行旅遊行業環境質量可持續管理的認證標牌,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寶,也是旅遊業增強競爭力,躋身國際市場的一塊敲門磚。
三、惠州發展綠色旅遊的優勢
(一)綠色景觀優勢
針對當今人類違背自然科學規律,破壞生態環境,危及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一問題,弘揚綠色景觀,發展綠色旅遊,更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瀕臨南海大亞灣,毗鄰香港與深圳。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3°9′~115°5′,北緯22°3′~23°7′之間。
在自然環境方面,惠州「地形起伏、雨水豐沛、林木蔥籠、環境宜人」,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惠州豐富獨特的旅遊風景資源。全市具有旅遊開發潛力的景點有900多處,屬景點高密度分布區,並具有資源多樣性的特點,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澗、島為一體,青山、綠水、碧海、銀沙、溫泉,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身,自古就有「嶺南名郡」之稱,其中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及自然保護區有6處,擁有「嶺南第一山」———羅浮山,「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南崑山,「東方夏威夷」———巽寮灣,「薴蘿西子」———惠州西湖,還有全國唯一的海龜自然保護區等。
綠色景觀與惠州廣闊的地域、多樣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生物種群構成絢麗的自然景觀及平衡和諧的生態環境,為惠州發展綠色旅遊提供了十分優越的資源條件。
(二)國家園林城市的優勢
惠州遵循自己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植物生態要素、以及城市建成區的現實狀態,於1998年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綠化系統規劃模式———「二環、四帶一中心、一網、六塊、八大園」。惠州歷來擅長山水之勝、林壑之美。惠州總體規劃突出綠色景觀,尊重山水生態要素,結合山水分布脈絡,保護自然山水景觀,大力實行山嶺園林的美化、葩化、香化。城區內的自然山體除個別用於市政建設外,都嚴加控制予以綠化:如近湖山系「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建築、水體、林帶的襯托下,形成不同的景觀構圖。白雲繚繞的峰山、翠若桂榕的掛榜山、如鳳沖天的螺山、形若戲獅的獅山、似龍出水的太保山……使惠州盡顯「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姿。
(三)綠色獎牌優勢
近幾年來,惠州市在創綠色獎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2003年,惠州市對行政區劃進行了戰略性調整,惠陽撤市設區,市區范圍由「兩江」沿岸延伸到大亞灣,面積擴大5倍,達到2672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的跨越,邁入了國家二類城市行列。在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市」、「國家造林綠化十佳城市」等金牌及「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基礎上,2003年又獲「全省文明城市」、再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兩項殊榮,一座現代石化、數碼產業與山水、文化交融的現代化城市已具雛形。
四、發展綠色旅遊的構想
選擇綠色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挖掘旅遊資源的綠色內涵,推出綠色產品,變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是惠州旅遊業相關部門研究的重點課題。筆者認為惠州發展綠色旅遊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爭取綠色認證,創建綠色飯店
綠色飯店標准分為A級到AAAAA級共五個等級,分別用具有中國特色的銀杏葉作為標志,其中A級表示飯店符合國家環保、衛生、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而最高級5A表示飯店的生態效益在世界飯店業處於領先地位。惠州飯店業在爭取ISO14000標准體系認證的同時,應切實提高服務中的「綠色」成分,在為顧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環保要求的綠色客房和綠色餐飲的基礎上,在生產過程中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嚴格按照創建綠色飯店規則辦事,力爭在較短的時期內,有更多的不同級別的飯店通過綠色飯店認證。
(二)開發綠色旅遊商品和綠色餐飲
惠州地處珠江三角洲,依山傍水。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惠州物產繁多,嶺南佳果品種齊全,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其中,有不少是惠州所獨有的土特產品,成為海內外遊客必購的珍品.豐富的生物資源為開發綠色旅遊商品和綠色飲食准備了充足的原料。除了保持與繼承傳統的土特產、手工藝品、地方飲食外,應利用這些豐富的原材料大力研發新的諸如果脯、中成葯膳、綠色乾菜、醬菜等無污染綠色產品。同時確立綠色理念,樹立品牌意識,改進加工工藝和提高產品包裝水平,創立一批綠色精品,如石壩三黃雞、惠州梅菜、羅浮山酥醪萊、羅浮山百草油、東江糯米酒、南崑山觀音菜、龍門竹筍、博羅涼果等。
(三)以發展森林旅遊為契機,加強綠色景區開發
「地球呼喚綠色,人類渴望森林」,到大自然去已經成為21世紀人們的一種消費時尚。惠州土地廣闊,全市面積11158平方公里,林木茂密,森林覆蓋率為59.8%,還保留有「島」狀分布的原始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5.81萬公頃。主要野生動物品種有虎、豹、野豬、黃、狐、山羊、穿山甲、箭豬、小獺、金錢龜、青面猴、水鹿等100餘種;鳥類有山鷹、毛雞、山雀、啄木鳥等80餘種。野生植物品種繁多,大多分布於天然的森林中,比較完好地保存有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有「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之稱。
當前,我們應因地制宜,按照森林旅遊的特色,組織開發森林旅遊產品,如高山風光旅遊、觀鳥旅遊、森林植物考察等,充分開掘森林旅遊資源的優勢。同時加強森林公園開發與建設,在景區開發、建設和管理中,堅決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遵循「ISO14000」標准系列和「綠色環球21」標准系列的規則,精心設計、營造良好的綠色環境,採用「加法」(人工種植和培育樹木、葯材等「有色」特產)有意塑造「紅、綠、藍、黃」等多彩的森林景觀,變單一林種為綜合資源,最終創造出讓遊客流連忘返的綠色環境與氛圍。
(四)實行綠色營銷,打造綠色精品
英國威爾士大學肯畢提教授認為,「綠色營銷」是一種能辯識、預期及符合消費的社會需求,並且可帶來利潤及永續經營的管理過程。無疑,發展綠色旅遊,必須進行綠色營銷。惠州旅遊業向消費者提供綠色產品,創建綠色飯店、綠色景區、設計綠色旅遊線路等等,不僅是企業自身競爭和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惠州旅遊業走出國門與國際旅遊業接軌的需要,更是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這方面,惠州旅行社等部門應與市政府和其他相關企業加強親密協作,依照惠州「十五」發展綱要、城市規劃和區域旅遊發展戰略,制定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靈活多變的綠色營銷戰略、綠色促銷策略及具體的促銷計劃,以求打造更多的綠色旅遊精品。
(五)實施綠色管理,提升旅遊者綠色意識
目前我國旅遊者的生態意識普遍不強,要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必須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社會的旅遊環境意識與環境道德水平,促使每一個人都以良好的環境道德實踐達到對整個旅遊資源環境系統的改善和保護。旅遊企業要極力引導遊客提高保護自然的觀念,與遊客進行環保知識交流,並在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宣傳保護大自然的標牌,讓遊客在愉悅中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廣大的旅遊者應積極參加保護自然生態的各種有益活動,通過旅遊實踐,了解自然對於人自身的要求,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環境的關系,從而在回歸自然、凈化心靈的旅遊活動中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做到自覺地、有意識地保護旅遊環境和旅遊資源,為保護環境盡己所能。
【參考文獻】
[1]吳必虎.旅遊生態學與旅遊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J].生態學雜志,1996,(2).
[2]朱廣慶,徐海根.綠色地球—全球可持續旅遊唯一認證機構[J].環境保護,2000,(6).
[3]魏小安,劉趙平,張樹民.中國旅遊業新世紀發展大趨勢[M].廣東出版社,1999.
[4]諸葛仁.二十一世紀綠色旅遊標志———「綠色環球21」[J],中國環保產業,2001,(10).
[5]陳俊.綠色旅遊與環境保護[J].網路知識,2003,(12).

E. 為什麼要保護旅遊資源論文300字

保護旅遊資源其實就是相當於保護生態環境嘛,因為中國和這個地球都是需要保護的。

F. 急求關於《河南旅遊資源保護》的論文目錄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1、環境科學 2、中國環境科學 3、環境科學學報 4、環境化學內 5、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容備 6、環境科學研究 7、環境保護 8、環境污染與防治 9、環境工程 10、農業環境保護(改名為: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11、化工環保 12、工業水處理 13、海洋環境科學 14、中國環境監測 15、環境科學與技術 16、水處理技術 17、農村生態環境 18、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19、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1、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2、自然災害學報 23、水資源保護

G. 福建省旅遊業資源及其開發現狀的論文

提綱給你,自己組織下吧~

優點,地大物博,景點多,歷史悠久.人多,所以客源豐富
缺點,服務根不上,環保意識差,對很多景點的保護維修做得差.各檢查監督機構的工作配合的不好,使得很多時候,投訴也是白投訴.沒人管.

景點:
廈門鼓浪嶼 福建武夷山 永定土樓 三明泰寧大金湖 廈門園博苑
福州平潭島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泉州永春牛姆林生態旅遊區 廈門日月谷溫泉度假村 福州十八重溪
漳州東山島 福州青雲山 太姥山風景區 莆田湄州島
廈門海滄野生動物園 泉州清源山 福州千江月休閑農場 福州鼓山 廈門天竺山

2002年,福建接待旅遊總人數411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4億元。今年春節旅遊黃金周,全省接待遊客272 萬人次,旅遊收入15億元。福建對台灣遊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去年
旅閩台胞達57萬人次,佔全國接待台胞遊客總量的14.4 %,占福建入境遊客的30.3%,至此,福建14年共接待台胞遊客491萬人次,成為台灣遊客進入祖國大陸的開放口岸和中轉站。

根據福建旅遊發展10年規劃,福建將以「山海一體、閩台同根、民俗奇異、宗教多元」的旅遊特色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旅遊業,爭取明年旅遊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至2010年基本形成與粵港澳旅遊區、江浙滬旅遊區緊密聯結的閩台旅遊合作區,成為全國旅遊強省。

今後數年,福建將集中建設福州、廈門、武夷山三大旅遊中心,大力拓展省內、省際、國際三大旅遊合作,深度開發 「閩南金三角」、「閩北綠三角」、閩中商務休閑文化、閩東山海風光、閩西客家文化「紅色之旅」等五大旅遊區,精心打造武夷山「雙世遺」、廈門鼓浪嶼海濱風光、湄洲媽祖文化、惠安女民俗文化、福建土樓文化、閩東畲族風情、漳州國家地質公園、福州三坊七巷文化、泰寧大金湖山水文化等九大旅遊精品工程,全面推出名山勝水、濱海度假、宗教朝聖、民俗風情、文物古跡、紅色搖籃、茶鄉品茗、生態尋幽、體育探險等9條精品旅遊線路.

旅遊存在的不足

1、部分民俗戶接待能力不足
淡旺季分明;接待能力不足;設施資源浪費,是我區部分民俗戶存在的問題。據調研,我區部分民俗戶半年旺,半年閑。每年的4-10月是民俗戶的旺季,而此外大約半年的時間里,部分民俗戶處於「休工」狀態。資料顯示,我區民俗淡旺季遊客量變化很大,均存在不同程度資源浪費情況。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區民俗旅遊在原有基礎上,應不斷採取有利措施,使我區民俗旅遊取得更好成效,促進農民增收。

2、品牌效應不夠

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是產品質量的代言人,是消費者認可度的標識。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全區農產品品牌意識不斷增強,累計注冊農產品品牌100個,幾乎涵蓋了所有農產品種類,可謂數量不少。但是,我們的優質品牌並不多,沒有像大興西瓜、平谷大桃、懷柔板栗等等這樣知名度較高的農產品品牌。全國馳名商標至今依然是空白,北京市著名商標僅有卓宸、靠山居、金北聯3個。並且,同一種產品多個品牌,各自為戰、缺乏整合,存在「多、亂、雜」現象。
3、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京郊山區旅遊業的從業人員在數量和結構上都不符合旅遊業的未來發展需要,特別在知識結構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以我區為例,雖然旅遊業已成為支柱產業,但高中以下學歷的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由於山區旅遊系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不僅影響了山區旅遊業的整體服務水平,而且制約著山區旅遊產品的深層次開發。為了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要爭取與大專院校聯合辦學,建立山區旅遊教育基地,根據實際需要培養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旅遊人才,並切實抓好目前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工作,使旅遊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逐步達到地區先進水平。

4、民俗旅遊特色不足

發展鄉村民俗旅遊業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重點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切勿舍本求末。保持村鎮的原始風貌以及當地民間傳統風情、淳樸厚道的秉性,是鄉村旅遊開發的原則。國際旅遊人類學專家認為:「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地方的主要財富。如果有獨特的建築,那麼就保護它們,並讓它依舊是古樸典雅的模樣;如果有獨特的音樂、歌謠或舞蹈,那麼就保護它們,讓它古香古色;如果有獨特的耕作方法,那麼就保護它們,並教給他人;如果有傳統的文化,那麼就保護它們,並熏陶他人。千萬不要破壞這些資源。

H. 《河南紅色旅遊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的論文怎麼寫啊急需!!

萬仙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