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洪江區旅遊資源挖掘論文

洪江區旅遊資源挖掘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27 21:37:53

旅遊資源鑒賞論文

一般很少會提來到旅遊資源鑒賞自, 都是旅遊資源評價。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評價。
旅遊資源評價有一定的套路, 看看書就知道了。 一般來說先要對資源進行分類。 分類可以按照國家標准。鑒賞主要是定性,定量兩方面。
定性主要是一些語言性質的表述, 定量主要是對資源的實質的總結,如數量。面積,質量等。

㈡ 找關於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兩方面的論文

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遊資源 開發 保護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開發生態旅遊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生態旅遊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遊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遊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
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麼?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麼?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遊,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後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遊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遊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生態旅遊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遊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遊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三、旅遊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
旅遊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遊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遊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
(一)旅遊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遊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庄,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遊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遊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後,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遊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遊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1、資源驅動型。自然與文化資源有獨特性,如金灣區、香洲區的唐家灣鎮、東區海島等可劃為這一類。
2、經濟驅動型。主要為購物流通,如斗門城區、前山城區、灣仔鎮等是典型的經濟驅動型。
3、都市綜合型。既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又有廣泛的經濟文化的景點。如香洲主城區。
這些城鎮的建設應分門別類,都要摸清本地的資源。如橫琴的蚝、灣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門的荔枝、重殼蟹等獨具特色的資源,要找出其歷史痕跡,挖掘其文化內涵,編寫成動人的故事篇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個很好的旅遊資源。
(二)開發利用城鎮旅遊資源的方略
1、確立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思想。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城鎮建設就會出現千鎮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優勢,才能體現出各自城鎮建設的特色。根據統計資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遊客的數量已超過杭州。我們為什麼會超過杭州呢?就是因為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確立了城市建設與旅遊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成為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範。我們把旅遊歸結為「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第一是直接系統。如旅遊項目、旅遊主體、旅遊資源、媒體和旅遊服務等,這些是直接為旅遊服務的。第二是介入系統。如交通運輸、機場、碼頭、鐵路等,解決外部的可達性。包括通訊、金融保險、商業等都是旅遊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統。如城市景觀、房地產、文化設施、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旅遊業的發展,離開了這三個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體化的戰略。
2、確立硬體建設一體化的意識。目前,我們這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硬體建設上往往是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設,沒有一點旅遊景觀的意識。市區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條排水溝,僅僅做成一項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生態上的遺憾。實施硬體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識。要通過城市的硬體建設,形成注意力,產生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些景觀之間的組合,就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經驗,如將已變成臭水溝的護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休閑觀光皆相宜的旅遊景觀——環城公園。第二是環境意識。大連提出了「出門就是花園」、「處處是景觀」,城市向園林化方向發展,居住小區向旅遊景區演進,就像新加坡那樣,這就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識。倡導多種形式辦劇院、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緻主義。第四是可識別性。一個城市,要在宏觀的尺度上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感覺。為什麼許多遊客願到雲南的麗江去游覽參觀?上海市原市長徐匡迪到了麗江以後,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復建了。為什麼?因為麗江利用民居的結構完全展示了古城獨特的風貌,形成了異於其他城市的肌理,給人以另類城市的感覺。所以麗江古城對中外遊客的聚集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非常強。而其他許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斷了自身的歷史文脈的延續,也就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從而也喪失了自己的地位。
3、確立突出地方資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國城市中,缺水的城市佔大多數,水景資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濕地,水景資源極為豐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水景觀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利用起來,那珠海就是獨一無二的。珠海難以與國內其他城市比硬體設施建設的規模。在文化建設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閑、優雅、精緻的情調,要區別於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設要圍繞自己的特色進行創造,包括民居都要體現嶺南水鄉的風格,亞熱帶風情,形成新式粵派建築特色,既有中國嶺南建築古樸莊重、典雅精緻的韻味,又廣泛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築材料和施工工藝,突出現代建築清新明快、色彩鮮明、氣勢恢弘的風采。
(三)旅遊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塑造市民內在的文化素質,展示珠海獨有的精神風貌。每一個城市,都有其歷史文化的積淀,這也是一種有深度有內涵的旅遊資源。對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區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為什麼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去旅遊?就是因為當地的文素質特別好,使得人們非常願意到那裡去。
——嚴格城市管理特別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達性,保證安全暢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遊資源中遇到的問題,就在於當地的治安環境。
——熱情好客,培育地區信用。如遊客到了珠海,購買的旅遊品應沒有贗品。就像在香港購買黃金飾品,都同時附有成分比例的標簽,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瞞顧客一次,香港旅遊協會就會取消其經營黃金飾品的資格,管理非常嚴厲,所以在香港購買黃金裝飾品,完全是貨真價實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這一點,成為一個童叟無欺、誠信卓著的城市,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賣點。
——成功舉辦各種旅遊節。江西推出「四時連八節」很值得學習。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節,月月都有高潮的旅遊氣氛。各個區鎮的旅遊活動都要注意質量,相互之間都要有內容和時間上的關聯性和互補性。
——要大力開拓會展業。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資源、有潛力去發展會展業。我們要從辦好珠海國際航展、國際賽車做起,從辦好「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動。既要有陽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與通俗相結合。高雅的文化活動,有一台戲可以做,那就是繼續辦好「珠海國際電影文化節」。還有常年都有二十多個劇組在珠海拍戲,珠海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影視基地。麗江把納西古樂搗鼓得如此的熱,成為麗江旅遊的必游項目,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又噴發生機活力的美麗的熱帶海濱旅遊城市,沒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雜技、廣場文化、民間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戲。深圳華僑城的這台戲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的紅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許多遊客必看的。
——要有整潔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門等旅遊城市,城市建築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終保持清新整潔。城市綠化、街道鋪裝、燈飾、廣告牌也要與城市整體格調相諧調。比如商業步行街就可與澳門接軌,有鵝卵石鋪裝成彩色圖案,給遊客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進傳統名菜。近十年來,清淡可口的粵菜已為珠海廣大的移民們所接受。而移民們又帶來了各自的家鄉菜和洋菜式,可謂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精彩紛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區民俗食風,成為遊客們趨之若騖的美食天堂還需要全市各界共同進一步努力。近年來,組織的幾界珠海美食風情節,評選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優化景點的管理。對同類的有可比性的景點,就要搞最佳、最差景點的評比,由遊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個機制,促進其加強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遊城市一樣,不斷地舉辦國際活動,創新旅遊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遊景點,必將為珠海的旅遊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㈢ 跪求關於旅遊資源管理開發的論文!分全都給你了!

論轉變旅遊資源開發方式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遊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遊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遊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遊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遊資源;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對於發展旅遊經濟,促進落後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於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公地的悲劇」是美國學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於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於「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遊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遊環境;有的旅遊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遊產品,既浪費旅遊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遊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遊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遊資源開發給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遊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遊者把旅遊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遊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遊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遊業。在許多景區,旅遊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築物等,給旅遊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於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遊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裡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遊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遊經營者出於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遊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遊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遊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遊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採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遊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遊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遊資源開發給旅遊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遊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粗放型旅遊資源開發方式本質上是一條低層次重復性的數量擴張的發展道路,造成旅遊資源的嚴重破壞和旅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遊業缺乏總體規劃,造成旅遊資源開發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區功能不清,資源開發失控、設施建設失衡等問題;有的地方對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缺乏對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區的人造景觀粗製濫造,雜亂無章。例如平武白馬藏寨景區,山門左側建了一座高高聳立的長頸鹿塑像,右邊是一個現代加油站,這二者與整個景觀和氣氛極不協調,與白馬人的文化生態環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壞性。有的旅遊區的政府和企業為了本地和集體的利益,不顧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實際承受能力,採取掠奪式的開發經營方式,以獲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風景區當作野外游樂場和「吃喝玩樂綜合體」進行開發,結果造成風景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的下降,原貌嚴重受損,使那些傳世數千年的風景區遭到破壞;有的景點所建的高層建築、賓館、發廊、桑拿等設施,往往與風景格調不和諧,破壞了景區的文化氛圍。三是重復性。以九寨溝、黃龍旅遊線上汶川、茂縣、松潘、紅原、理縣等6縣為例,在旅遊資源開發上存在著隨意開發、重復建設的問題。九黃線上的自然景區,無論是疊溪一松坪溝、大錄神仙池;還是卡龍、牟尼溝等景區,如果單就某一個具體景區而言,都可以說美不勝收,但由於這些景區在地質地貌、海拔氣候、自然風光、動植物資源方面與九寨、黃龍基本類似,屬於同質性旅遊資源,這些景區(點)既不及九寨溝、黃龍那樣精美、典型,與著名,又與九寨溝、黃龍相距不遠,重復開發這些景區(點)的結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場,加劇競爭,浪費投資。
四川旅遊資源開發方式要吸取粗放型開發的教訓,走出粗放型開發的誤區,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一要打造精品。克服縣縣搞開發、鄉鄉抓旅遊的現象,認真貫徹四川省委、省政府關於培育旅遊支柱產業的決定,重視和加強以品牌為主的旅遊資源開發進程,樹立大旅遊觀念,努力使旅遊資源開發向規模化、精品化方向邁進,培育旅遊龍頭景區和拳頭產品。二要豐富內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點和景區外延的情況下,以藝術、文學、民俗、建築、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為內涵,對原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進行再開發,這既是旅遊資源文化內涵
深層次挖掘的過程,也是旅遊產品的更新過程和深層加工過程。以甘孜州為例,甘孜州是藏族傳統三大區域(衛藏、安多、康區)之一——康區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區聯手打造的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的核心區,自古為「茶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薩爾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內涵,推出民風民俗之旅、民間節慶之旅等特色旅遊線路,做好「康巴狂歡節」、「國際賽馬節」等大型節慶活動,打造康定情歌、茶馬古道、格薩爾故里、德格印經院、丹巴古碉藏寨、瀘定鐵索橋六大文化旅遊品牌。三是關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四川一些景區(點)給外地遊客留下不好的印象,並不是景區資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慮不夠,對細節關注不夠,引起了遊客反感,破壞景區形象。要按照旅遊星級廁所標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區(點)廁所,解決好景區(點)廁所的水源和排污問題;要建好景區(點)游道、橋亭和休息凳椅,讓遊客既能安全游覽觀光,又能適時休息調整;要完善旅遊標識和警示標牌,方便遊客游覽和提示遊客遵守相關規定;要建設無障礙通道和各種緊急救援機制,方便殘疾人旅遊,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真正把四川旅遊區建成文明安全旅遊區。

二、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

四川旅遊資源開發起步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學合理、協調發展的旅遊發展規劃指導,在旅遊資源開發上存在隨意開發、遍地開花的問題。有的地方只從自己狹小的市場半徑認識自身的資源優勢,只要屬於旅遊資源就競相開發,幾乎三州地區縣縣搞開發,都在發展旅遊,這種同類資源的單點式分散開發,既無鮮明特色,又無規模效益;既浪費了資金,又破壞了資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場,造成景區競爭加劇,遊客無所適從。
四川旅遊資源開發方式要吸取單點式開發的教訓,走出單點式開發的誤區,實現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一要統籌規劃。要在各市州、區縣做好本行政區旅遊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按照旅遊經濟區域的劃分和旅遊線路的形成,上級政府要統籌協調各方,制定旅遊資源區和旅遊經濟帶(線)總體旅遊規劃,對旅遊資源具有同質性、旅遊經濟具有關聯性的相鄰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景區(點)在開發上的輕重緩急、旅遊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旅遊行業的協調管理、旅遊產品的聯合促銷等內容進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單點開發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資源破壞、資金浪費,實現資源整合,發揮資金最大效用。二要聯動互補開發。聯動互補開發模式是利用中心景點的較高知名度,進行旅遊資源的滾動式開發,形成聚集規模經濟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中心景點之所以在眾多的旅遊吸引物中處於中心地位,在於其一般同時具備資源的稀缺性、壟斷性和市場號召力,中心景點既可以是旅遊資源、旅遊產品開發的「龍頭產品」,也可以是景區開發的「中心產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心景點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能夠產生較強的品牌效應。聯動互補開發模式的實現,能夠充分利用中心景點的品牌效應,以無形資產輻射帶動有形資產的互補式聚集,起到以熱點促冷點的效果,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區位規模經濟[7]。當然,聯動互補性開發切忌近距離重復建設和小范圍項目雷同,切忌不顧環境容量的超負荷開發,為避免聯動互補開發模式下的過度聚集現象,地方政府必須依法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對聚集規模和聚集結構進行控制和調整。以阿壩州為例,要重視和加強以九寨溝、黃龍品牌為主的旅遊產品系列化開發進程,在努力把九寨溝、黃龍培育成為四川省的國際旅遊拳頭產品的同時,充分利用九寨溝、黃龍的品牌效應和市場影響力,圍繞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兩條主線,促進九黃沿線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的互補開發和旅遊經濟的錯位發展,使九黃線民族地區旅遊產品形成功能互補耦合效應,既減輕九寨、黃龍中心景點的遊客壓力,又讓周鄰其他景區達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規模經濟,又避免了簡單重復開發。三要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旅遊是吃、住、行、娛、游、購六大要素的統一體,發達國家國內旅遊收入中「吃、住、行」與「游、購、娛」基本上各佔一半,而四川旅遊業仍以「吃、住、行」為主,「游、購、娛」的比重還低。據2001年國內旅遊者在川人次花費及構成統計表明:國內旅遊者在川「吃」佔17.4%,「住」佔25.8%,「行」佔19%,而「游」僅佔8.6%,「購」佔14.4%,「娛」佔6.1%[8]。四川在旅遊資源開發中要克服就景區說景區的單向思維,認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組合。要加快旅遊交通路網建設,盡快改善通往景區的支線公路,重視和加強信息傳輸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景區的可進人性問題;要重視和加強對旅遊商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組織專門力量去設計和開發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旅遊商品,精化工藝,改進包裝,提高旅遊商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要加快景區賓館、游樂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讓遊客游在四川、樂在四川。

三、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

四川旅遊資源開發過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簡單化現象,有的地方缺乏旅遊規劃,打著「邊開發邊規范」的旗號,實則進行破壞性開發;有的景區在開發過程中,不重視人文內涵的保護,致使隨著景區開發,當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壞;有的地方在開發過程中亂砍亂伐,致使景區森林採伐過度,景區水位明顯下降,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上述現象近年來有所改觀,但並未完全杜絕。四川旅遊資源要吸取過去曾經走過的簡單化開發路子,實現由簡單化向生態化開發方式的轉變。一要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學有關環境容量的理論研究已經表明,一個旅遊地區(點)遊人的增加或超量進入,必然導致旅遊服務設施超載,廢棄物、污染物以及對旅遊區(點)生物種群干擾現象的增加,造成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乃至惡化。旅遊區(點)的旅遊資源會受到破壞,造成吸引力銳減,並逐漸衰亡。為此,四川生態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減輕旅遊地的生態環境壓力,達到將遊人分流的目的,以維護旅遊地生態平衡。二要科學開發。四川旅遊資源開發必須堅持生態旅遊資源科學開發的原則和思路,做好總體規劃與區域規劃。其中的重要環節,是在規劃階段對各項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客觀評價,既要考慮旅遊資源開發建設、合理布局設施和維護生態平衡等,又要緊密結合區域所在的重點發展目標、相關行業配套,減少在實施項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損失,求得科學與協調發展。三要持續發展。為了保證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川旅遊資源開發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思路,對景區進行功能分區,堅決執行「區內游、區外住」的布局原則,以達到有效控制和減輕污染的目的。緩沖區和核心區內不能修建任何餐飲及住宿設施,以減少對生態旅遊區的污
染和破壞。加強旅遊區(點)及周邊生態環境建設,如加速實施綠化工程,提高植被覆蓋率;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草)工程,建立綠色天然屏障,從而改善生態大環境,實現生態良性循環[9]。四要生態與人文並舉。就四川的生態旅遊資源來說,體現於自然層面的地域特點和體現於人文層面的民族文化特點息息相關,並存在結構性的內在聯系。自然負載了人文,人文滲透於自然,並經自然而得以體現,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四川境內的生態旅遊資源不同於其他地區的一種特有氛圍。四川旅遊資源開發必須堅持人文與自然有機結合。
四川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經濟是四川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現實途徑。因此,既要提倡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業,在發展中提高發展質量,又要強調在資源開發中,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轉變旅遊資源開發方式,合理開發,優化利用。對多數旅遊資源富集且具備發展條件的地區,應通過積極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促進旅遊資源保護;對少數生態環境脆弱、敏感的地區,實行封閉式的保護管理。切實做到有能力開發的就要很好地開發,暫時沒有能力開發的,要很好地保護起來,等待後人去開發。那種絕對的保護、所謂純自然主義的方式,既不利於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也不利於旅遊業的發展。所以,四川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應該和諧地結合為一個整體指導思想和行動方案,以發展為前導,以保護為支撐,既使當代人脫貧致富,又把青山、綠水、藍天留給子孫後代,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C·哈丁.公地的悲劇[J].科學,1968.轉引自[美]H·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北京:三聯書店,1994.714—718.
[2] 曾坤生.生態旅遊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J].改革與戰略,1997,(4).
[3] 傅岳瑛,劉琴.我國西部生態旅遊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
[4] 《九寨黃龍一線民族地區旅遊業及其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關於進一步發展九寨黃龍一線民族地區旅遊業的意見建議[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7).
[5] 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區文化資源保護與旅遊開發對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黨校學報,2004,(3).
[6] 何志華,王康,陳曉莉.淺析甘孜州旅遊資源開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4).
[7] 陳實.旅遊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設計[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
[8] 徐蓉.從資源優勢看四川旅遊業[J].四川省情,2003,(2).
[9] 鄢和琳,包維楷.川西山地生態旅遊開發及其持續發展初步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1,(11).

㈣ 關於旅遊的論文3000字

城市旅遊圈競爭力研究
摘要:城市旅遊圈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城市旅遊圈是否具有競爭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城市旅遊圈競爭力在國內外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更多旅遊論文相關範文盡在top期刊論文網。
關鍵詞:旅遊論文
一、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與競爭力要素優化
(一)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類型分析。城市旅遊圈是由跨行政區域的不同城市組成的圈層結構,每個城市所在的行政區域都是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主體意味著各城市之間必然存在博弈行為。博弈的結果則會使城市旅遊圈內部形成三種不同的關系模式:競爭、合作以及介入兩者之間的競合關系。
1、競爭關系。在以行政邊界為單位,考察地方政府政績,而不是以城市旅遊圈為單位考察區域旅遊整體競爭力的情況下,行政區經濟利益大於圈域經濟利益,各地為爭項目、爭資金等展開激烈競爭便在所難免。
2、合作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具有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結構相似或互補的城市為了在激烈的全球角逐中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在某一階段、某些方面採取類似「正和游戲」的合作戰略。
3、競合關系。在通常情況下,不同地方之間是一種「正和但可變的游戲」的競爭合作的關系。因為不同地方之間的利益目標不完全一致,它們之間的合作雖然能夠產生價值,但這個價值的總量是與合作的性質密切相關的。
(二)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因素組合。城市旅遊圈內部各地區之間在博弈過程中到底是走向合作還是競爭,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合作能否創造額外價值。預期創造的價值越高,不同地區就越能選擇合作。如果預期創造的價值不多,不同地區就會考慮零和游戲的競爭策略,哪怕形成報復性的惡性循環也在所不惜;二是城市旅遊圈中核心城市(即領導者)的行為方式。如果核心城市的先發行為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同時也給城市旅遊圈帶來整體利益,它的先發行為雖然可能導致其他地區的直接利益損失,但如果這種先發行為帶來整體利益能夠給其他地區形成溢出效應(即間接利益),而間接利益又大於其他地區所遭受的直接損失,其他地區會選擇合作的態度接受核心城市的行為,而不採取對抗性競爭的方式;反之,如果核心城市的先發行為只給自己帶來利益,無法增加整個城市旅遊圈的整體利益,就會導致其他地區的對抗行為;三是帶領者之外的普通參與者的行為方式。在博弈過程中,為了增進自己的利益,核心城市以外的副中心城市或者其他普通城市也可以採取先發行動,這種行動同樣會給包括核心城市在內的其他地區帶來競爭和間接利益,並有可能讓這個先發行動者成為新的領導者。
二、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與旅遊競爭力提升
武漢城市旅遊圈是指以武漢為核心旅遊集散地,以孝感、鄂州為副旅遊集散中心,以黃岡、黃石、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城市為次級旅遊集散中心,即以武漢為首的城市體系為基礎,以武漢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多個旅遊景區為依託所組成的多層級的空間旅遊合作聯合體。這個聯合體能為遊客一次有效用的出遊活動提供足夠的產品供應。目前,武漢城市旅遊圈作為我國重要旅遊目的地的輪廓已初現。
(一)武漢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分析
1、武漢處於絕對核心地位。2007年《湖北省統計年鑒》、《武漢市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武漢城市旅遊圈9市2006年共接待海外旅遊人數48.8萬人次,其中武漢市2006年接待海外旅遊人數為41.2萬人次,其他8市僅有7.6萬人次,平均不到1萬人次。這說明武漢城市旅遊圈內,武漢處於絕對核心地位,其他各城市間海外旅遊者的流動並不活躍,武漢的國際旅客人數遠遠高於其他城市。在國際旅遊方面,武漢作為旅遊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缺乏區域旅遊協調的帶動機制。
2、其他8城市處於均質狀態。根據武漢城市旅遊圈9個城市2006年旅遊統計數據,國內旅遊收入除排名首位的武漢與排名其次的黃岡之間的比值高達11外,其餘相鄰位次城市間的國內旅遊收入比值均在1~2.2。(表1)這表明武漢旅遊業的產業規模在9市中是鶴立雞群,而其他城市旅遊產業發展還處於均質狀態。這表明,城市圈內除武漢之外的各城市間,旅遊發展合作關系淡漠,旅遊發展缺乏層次性,結構較為鬆散。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長期以來該旅遊圈內9城市的旅遊產業發展,都是依靠本市經濟發展水平,依據自己的旅遊規劃進行。各城市旅遊發展的均質狀態,使圈內各城市旅遊發展缺乏層次性,造成旅遊產業結構鬆散,難以形成統一的旅遊形象,影響了武漢城市旅遊圈的品牌建設及市場競爭力。
(二)提升武漢城市旅遊圈競爭力路徑研究
1、旅遊城市體系空間組織優化。發展武漢城市旅遊圈,首先應優化武漢旅遊城市體系空間組織。武漢城市旅遊圈按旅遊地域系統分解為以武漢為中心的一級都市旅遊區、以鄂州為中心的東翼城市旅遊和以孝感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遊副圈。
武漢是整個城市旅遊圈旅遊發展的增長極。我們首先要加快武漢旅遊集散中心的建立,發展都市旅遊,形成武漢都市旅遊區。以武漢這個增長極為中心,以長江黃金水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為區域旅遊拓展軸線,以點連線帶面,充分發揮出武漢作為一級中心旅遊城市所具備的輻射功能。
以鄂州為中心的東翼城市旅遊鏈,包括黃岡、黃石、咸寧和鄂州四個城市。其中鄂州是區域型旅遊中心城市。這4個城市在接受武漢旅遊輻射功能的同時,應加大彼此之間的旅遊合作,協調開發,構建武漢城市旅遊圈生態旅遊區。
以孝感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遊副圈,包括孝感、仙桃、天門、潛江等4個城市。其中,孝感旅遊經濟最為發達,為本區的旅遊中心城市。該區域旅遊資源豐富,但是城市化進程相對落後。因此,應首先加快城市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4城之間的交通網路,連手開發特色旅遊資源,形成武漢城市旅遊圈楚文化故里旅遊區。由此建立一個空間結構合理的旅遊城市網路體系,會大大加強圈內各城市間的社會經濟聯系,使旅遊合作在武漢城市旅遊圈的不同層面上合理開展,各利益主體的利益得以實現,必定將有力推動城市圈旅遊競爭力的提升。
2、政府主導,統一規劃,推進武漢城市圈旅遊一體化發展。湖北省、武漢政府是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的主導者。有關部門應在優化旅遊城市網路體系的基礎上,加快編制《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規劃》,協調各城市旅遊產業發展,建立良好的競爭合作關系。
3、加強旅遊精品建設,努力實現品牌形象一體化。武漢城市旅遊圈應增強整體吸引力,努力實現品牌形象一體化。武漢城市旅遊圈是一個整體,通過挖掘文化內涵來體現城市體系的特色,盡快形成武漢城市旅遊圈的統一品牌形象,編制出具有武漢城市旅遊圈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

㈤ 河濱路的旅遊資源

河濱路街道蘿卜灣轄區
洪江天柱峰景區位於洪江區東南部,距城區3公里,丹霞地貌,碧水寶島,風光秀麗,內有天柱、彌陀古寺,是集生態、宗教、休閑、探險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洪江市一街辦事處(1953.1-1960.5)
1953年1月,市人民政府將一、二臨時街辦事處合並為第一街辦事處,下設六個居民委員會.
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社(1960.5-1962.7)
1960年5月4日,成立洪江市人民公社,一街辦事處改組為河濱路分社,六個居委會改為五個管理區。
河濱路人民公社(1962.7-1964.2)
1962年7月18日,撤銷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社改稱人民公社。
黔陽縣洪江鎮一街辦事處(1964.2-1966.5)
1964.2.21,撤銷河濱路人民公社,,恢復一街辦事處名稱。
一街辦事處革命委員會(1969.1-1976.10)
1969.1月20日,經洪江鎮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一街辦事處革命委員會,原街道辦事處領導任職自然中止。
河濱路辦事處(1976.10-1987.12)
一街革命委員會(1976.10-1979.12)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洪江鎮一街革命委員會機構無變化。
河濱路辦事處(1979.12-1987.12)
1979年12月,一街革委會隨行政建制變更為洪江市河濱路辦事處。1981年11月,經懷化行署批准為公社級的一級機構。
中共一街辦事處支部委員(1959-1960.4)
1959年1月27日,一街辦事處設立黨支部。
中共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設總支委員會(1960.5-1962.7)
1960年5月4日,成立洪江市人民公社,一街辦事處改組為河濱路分設,成立黨的總支委員會。
中共河濱路人民公社委員會(1962.7-1964.2)
1962年7月18日,撤銷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濱路分設改稱人民公社,設立黨的基層委員會。
中共一街辦事處支部委員會(1964.2-1966.5)
1964年2月21日,撤銷河濱路人民公社和黨委,恢復一街辦事處和黨支部委員會。
中共一街革命委員會支部委員會(1971.6-1976.10)
1971年6月18日,經洪江鎮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批准,恢復一街革命委員會黨支部。
中共河濱路辦事處總支委員會
中共一街革委會支部委員會(1976.10-1979.12)
中共河濱路辦事處支部委員會(1979.12-1982.3)
1979年12月,因取消一街革委會,以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命名為河濱路辦事處,黨組織更名為中共河濱路辦事處支部委員會。
中共河濱路辦事處總支委員會(1982.3-1987.12)
1982年3月24日,河濱路辦事處由二級機構升格為一級機構,設立總支委員會。
中共洪江市河濱路街道工作委員會(1993.5-)
1993年5月30日,經市委研究決定,將河濱路街道黨總支委員會改為中國共產黨洪江市委員會河濱路街道工作委員會。 1989年9月,河濱路街道老齡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組長:劉應坤。
1990年6月,河濱路街道基建工程隊成立,負責人:袁立夫。
1990年10月,河濱路街道統計站成立,站長:楊文。
1991年5月,河濱路街道財會室成立。
2001年3月20日,河濱路辦事處司法調解中心掛牌成立。
2001年5月22日,河濱路街道群眾文藝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掛牌成立。
2001年8月,河濱路團工委成立。
2002年12月,中山路居委會被確定為「零失業社區創建試點」。
2003年5月,河濱路司法調解中心、綜合治理辦公室掛牌成立。
2003年9月,河濱路街道辦被評為洪江區抗擊非典先進集體。
2003年11月,河濱路街道辦事處9個居委會經調整,合並成7個社區居委會
2004年3月,河濱路街道辦事處被評為洪江區雙文明先進單位。
2004年3月,河濱路街道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
2005年2月,河濱路街道被評為雙文明紅旗單位。
2005年10月,橋東社區居委會被命名為「全省民主法制示範社區」。

㈥ 某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論文怎麼寫

雲南旅遊資源開發問題初探
摘要: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為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跨世紀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早在1994
年,雲南省委、省政府就把旅遊業作為雲南省的支柱產業來發展。但在近幾年的旅遊業發展中,旅遊資源開
發和利用,存在許多問題和不合理的地方。本文就雲南省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和討
論,力求為雲南省旅遊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旅遊資源;區域經濟;雲南省
近年來,雲南省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重點發展,在政策方面、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旅遊
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但審視現狀,我們不難發現,雲南旅遊業的發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由於種種原因,我省旅遊產業的發展中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在旅遊資源開發這一問題上,缺乏科
學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下面,僅就雲南省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雲南旅遊資源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雲南旅遊資源的結構分析
1·雲南豐富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
美麗富饒的雲南地處西南邊陲,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雲南地貌波狀起伏,山高谷深,河川縱
橫,壩子和湖泊眾多,喀斯特地形分布廣,既有近代火山地貌,又有現代冰川。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
傾斜。江河順著地勢成扇形,分別向東南、向南流去。其基本地貌特徵為自西北向東南分三個階梯。
迪慶州為第一級梯層,滇中高原為第二梯層,西部、南部、和東南部為第三梯層。雲南江河眾多,山水
相依,氣象萬千,著名的有:東方大峽谷———怒江大峽谷、迪慶香格里拉大峽谷、麗江虎跳峽、羅平小三
峽等;湖泊星羅棋布,其中以景色秀麗而著稱的有:滇池、洱海、撫仙湖、瀘沽湖等;雲南有「植物王國」,
動物王國」,「葯物王國」,「大自然花園」等美稱。雲南森林面積近1000萬公頃,覆蓋率為24·2%,木
材積量9·88億立方米,是我國兩大林區之一;觀賞植物達2000多種。雲南野生動物之多,為全國之
首,脊椎動物達1737種,佔全國種類的58·9%。
雲南季風氣候極明顯,冬季盛行乾燥的大陸季風,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加之全省地形地貌
復雜,境內高山深谷縱橫交錯,形成了獨特的立體氣候。有的地區長冬無春,春秋較短;有的地區終年
如夏,一雨成秋;不少地方四季如春。總的特點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降雨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
均;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雲南有眾多的歷史遺跡。雲南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祿豐、開遠臘瑪古猿的發現,證明遠在800
萬年前,滇中地區出現了「正在形成的人」;元謀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早在170萬年前雲南已經是早
期人類活動地區之一;另外,雲南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雲南省2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25個;為
全國之冠。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藝術、語言藝術,這是最令人向
往的地方之一。
2·雲南旅遊資源的開發情況
雲南旅遊業始於50年代。195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組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昆明分社。昆
明分社和昆明飯店實行兩塊牌子,一個機構,開展旅遊服務工作。後來又增掛雲南省華僑旅行社的牌
子(雲南省中國旅行社前身)。這時期由於全省的旅遊業務主要是接待社會主義國家的旅遊者和回國
華僑,業務范圍有限,發展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雲南旅遊業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1978年3月,成立了雲南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1995年省第六次黨代會上,把旅遊業作為全省四大
支柱產業之一,確立了雲南省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揭開了雲南旅遊業大開發的序幕。
雲南旅遊業近年來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基本上形成三條旅遊線:昆明—石林—阿廬古
洞—普者黑—魯布格為主的滇東南旅遊線;昆明—大理———麗江和保山,騰沖、瑞麗為主的滇西旅遊
線;昆明—思茅—西雙版納為主的滇西南旅遊線;已建成除昆明外的大理、麗江、景洪、瑞麗4個旅遊
集散地;已建成5個旅遊區:(1)以昆明為主的滇中旅遊區;(2)以麗江為主的滇西北旅遊區;(3)以大
理為主的滇西旅遊區;(4)以景洪為主的滇西南旅遊區;(5)滇東南旅遊區。並形成了六大產品:(1)觀
光世界罕見景觀的觀光旅遊;(2)享受四季如春溫和氣候的度假旅遊;(3)地方特色鮮明的民族風旅
游;(4)距赤道最近的雪上旅遊;(5)動植物王國的熱帶動植物旅遊;(6)豐富多彩的綜合娛樂旅遊。
(二)雲南旅遊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開展程度不夠
我省旅遊資源豐富多樣,但大都停留於旅遊資源的表層開發,開發出來的產品屬於初級旅遊產
品。近兩年來,我省旅遊產品結構仍以觀光度假和商務旅遊為主,其它旅遊產品只佔領市場份額的很
少一部分,產品結構嚴重傾斜,近似於單一,大大制約了我省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觀光度假和商
務旅遊因其產品增值能力差,屬資源的表層開發,由此可見我省旅遊資源開發程度不夠。
2·開發范圍窄
雲南旅遊資源覆蓋面極為廣闊,除滇東北地區外,基本上各地州都有其較為獨特的旅遊資源。但
近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其中主要是旅遊地知名度和客源數量)我省在旅遊資源的開發問題上,對昆
明地區和滇西北地區開發力度較大,而對其它非熱點地區,開發投入較少,致使我省旅遊資源開發面
相對較窄。
3·項目重復建設現象較為突出
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以市場為導向,但市場機制是具有盲目性的。如何克服開發過程中的盲
目性是旅遊資源開發中的關鍵性問題。雲南旅遊市場經過近幾年來的發展,在資源的有效利用上有
了長足進展,但在開發過程中,項目重復建設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在什麼樣的項目賺錢就一
窩蜂而上,欠缺對長遠目標的規劃和考慮。在投資項目時沒有經過科學分析,造成了項目重復建設,
使旅資源的利用陷入了較為盲目的狀態。
4·旅遊資源開發可持續性差,保護力度不夠
旅遊資源的科學利用不僅表現在對資源的充分利用上,它還表現在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上。雖
然我省旅遊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在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上還存在不少問題。我省旅遊
開發缺乏對旅遊文化的內涵、景觀審美特徵、地域文化背景的綜合利用,缺乏集參與性、娛樂性、知識
性於一體的多元化產品。從總體上來說是一種高速度、低質量的發展模式,發展後勁令人擔憂。另
外,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保護力度不夠,破壞性開發現象時有出現。我省西北部地區的迪慶州中甸
縣白水台風景區,由於當地旅遊部門缺乏對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讓遊客隨意到白水台上行走,致使
白水台風景區在先期開發過程中就遭到破壞。
5·旅遊資源開發的系統性不夠
旅遊業的發展應強調實效,樹立「大旅遊」的發展思路。這就要求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中應注意
開發的系統性。所謂「系統性」,就是在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針對本地區旅遊資源情況,制定長期性
的發展戰略,在開發過程中,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一個旅遊業發展中的堅強實體,在這個實體的
密切協作下,把旅遊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使當地旅遊資源開發作為系統工程來看待。我省
旅遊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因種種原因,系統性不強,沒有一個統一規劃,欠缺對長遠利益的考慮,「羊頭
效應」較為明顯,這不利於我省旅遊產業的長期發展。時間長了,還會影響其它產業發展。
6·沒有充分挖掘人力資源
傳統觀念認為:旅遊資源是自然風光資源與人文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機結合。據此,筆者認為:人
力資源也是旅遊資源的一部分。在旅遊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充分重視「人」的因素,把人力資源的有
效利用和對自然、人文歷史資源的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使旅遊資源的開發更加科學、有實效。雲南省
旅遊資源開發尚屬初級階段,充分重視人力資源利用是旅遊資源開發產生質的飛躍的關鍵所在,我省
過去的發展變化表明:人力資源的科學開發,是任何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科學合理地開發旅遊資源是雲南旅遊業發展的關鍵
旅遊資源具有重復利用的價值。一般說來,旅遊資源不會因為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而被消耗掉。
旅遊者經過旅遊活動後帶不走旅遊資源本身。旅遊者帶走的只能是在旅遊活動中使用資源的感受和
經歷。因此,只要加強對旅遊資源的保護,採取合理的旅遊開發方式,就可以獲得旅遊資源的永續利
用。旅遊資源開發本身就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同創造優美景觀的過程,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
開發更多的旅遊資源,這就更需要保護和建設與自然協調的優美的旅遊景觀和旅遊環境。筆者認為
在今後雲南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雲南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充分發掘雲南省豐富多樣的旅遊資源,深層次挖掘可開發
利用的有效資源,不要把開發僅僅停留在滿足傳統的觀光度假游之類的表層開發上,要注意找出旅遊
資源的豐富內涵,把資源的優勢轉化為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的新經濟增長點,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
發展優勢。
2·把開發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在開發過程中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性,切忌為了眼前經濟利益
而進行毫無保護的破壞性開發。雲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各地、州均有其特色明顯的旅遊資源。所
以,在開發過程中應把視野放開闊一點,不要把開發緊緊盯在「一點(昆明)兩線(麗江、大理—西雙版
納)」這些熱點地區,這樣才能使旅遊業真正成為雲南省的支柱產業。另外,在充分開發旅遊資源的同
時,不能忽視對旅遊資源的保護工作,不然會形成對旅遊資源的破壞性開發,從而使旅遊業的發展走
進死胡同。
3·強調旅遊資源開發的系統性,避免項目的重復建設。首先,要樹立「大旅遊」的發展觀念。雲
南旅遊資源開發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這便要求在資源開發問題上要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從以往我省旅遊資源開發的情況來看,這一點做得是不夠的。旅遊資源的系統開發應在政府有關部
門的引導下選擇最優方案來進行。最好能夠用投標的方式,讓開發商作出最理想的方案,然後經過論
證後執行。這樣做,還可以有效避免開發過程項目重復建設的問題,避免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不必
要浪費。
4·把人力資源利用好。旅遊資源的開發歸根結底還是對人的智力因子的挑戰。充分調動和發
揮人的作用是旅遊資源開發最終成功的關鍵。雲南從事旅遊行業的人將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而不斷增
多,如何把人力資源管好、用好是旅遊主管部門和各旅遊企業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我省由於地處
邊疆地區,教育相對而言比較落後,旅遊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所以,把人力資源利用好;特別
是那些擁有扎實旅遊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一定要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把先進的旅遊知識、發展
理念同我省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使我省旅遊業朝著健康、良性的軌道大步邁進!

㈦ 山西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問題及對策(8000字論文)

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對策
(一)積極實施政府主導戰略,夯實旅遊支柱產業發展基礎
1.是加快旅遊服務要素支撐體系建設。旅遊的六大要素要協調發展,不可偏廢
旅遊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是旅遊產業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缺一不可。旅遊產業要升級,必須圍繞這六大要素來做文章。按照市場細分的原則,分層次、分結構、分要求、系列化、多樣化提供旅遊產品,實現旅遊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提升整體產業發揮綜合效果。進一步加快我省高星級旅遊飯店建設工作,培育我省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旅行社集團。
2.進一步發展交通配套服務,完善道路標示、旅遊標示,合理規劃建設配套的加油站、停車場、修理、沖洗等綜合配套服務。
3.大力拓展旅遊信息服務,形成省、市、縣和主要旅遊景區分層管理,相互補充的旅遊咨詢服務系統。加快山西旅遊信息公共平台建設,使之成為我省信息服務的重要手段。
4.加快旅遊投資體系建設。建立省旅遊產業發展資金,積極向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融資,充分利用民營和社會資金,引導省內外、國內外的各類投資主體投資我省旅遊業。
5.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以法規建設為重點,加強行業管理,抓好旅遊安全,規范旅遊市場秩序,塑造「誠信山西」、「安全山西」的旅遊形象。
6.繼續指導長治、運城、侯馬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力爭使長治市在2009年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
(二)實施精品戰略,提高山西旅遊核心競爭力
以2008年奧運旅遊宣傳推廣為借鑒,努力在市場研究、宣傳促銷體制機制、重大活動策劃組織和宣傳促銷方法上實現創新與突破,加快宗教古建,晉商文化、尋根覓祖、太行山水、黃河風情、紅色旅遊六條旅遊精品線的建設。
1、舉全省之力,精心策劃,各級、各部門要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市場運作,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大宣傳、大促銷網路和聯動機制。以「賽在北京,游在山西」為借鑒,打造全球化背景下山西旅遊品牌。
2、創新機制體制,深度拓展國際國內重點客源市場,積極探索主要客源市場促銷「本土化」的形式與方法。以我省主打線路產品、重點目標客源市場為目標,分線路、分市場,積極協調我省旅遊單位組成多個旅遊宣傳促銷聯合體,逐步建立全球化的山西旅遊營銷網路。通過聯合印刷宣傳品、聯合打造精品線路、聯合媒體廣告宣傳、聯合舉辦節慶活動等形式,廣泛激發、招徠潛在客源。
3、重點抓好以下旅遊節慶活動:晉商社火節、尋根祭祖節、五台山國際旅遊月、大同雲岡恆山旅遊文化節、晉商國際旅遊文化交流節、運城關公旅遊文化節。積極引進國外、省外大公司先進技術和設計理念,設計、製作適應不同客源市場需求的系列旅遊宣傳資料,形成山西省旅遊宣傳品牌體系。
4、加強旅遊區域合作。盡快實現我省無障礙旅遊。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合作,順應跨省旅遊加快發展的趨勢,以更寬的視野,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務實的措施,努力推出一批跨省區的旅遊產品,促進我省與沿黃協作帶、環渤海、中部省份的旅遊業大合作,大發展。
5、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用文化品牌提升旅遊產品層次。以旅遊項目展示文化底蘊,把挖掘文化內涵、展示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務貫穿於旅遊產品要素市場系統建設中,以全新的文化理念發展旅遊業,使我省旅遊精品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增強我省旅遊產業的發展後勁。
6、發放旅遊一卡通,優惠景區經典門票等政策促進山西旅遊發展。
(三)實施體制機制創新戰略,不斷激發旅遊產業的生機和活力
積極推進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旅遊市場體系,推進旅遊企業運營機制改革,要引導和支持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旅遊企業參與我省旅遊企業改組、改造和重組,促進旅遊企業向市場化、品牌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大企業、大集團。深入落實《山西省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條例》,營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旅遊企業增添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快旅遊業開放步伐。加快與世界旅遊業的融合,加大與海外旅遊業界的交流,積極參與旅遊國際合作和區域協作,加強與境外旅行社雙向合作,形成互為旅遊目的地,入境游和出境游協調發展的雙贏局面。完善旅行社和導游管理制度。培育旅行社行業批發、代理的分工體系,建立健全導游執業的准入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推動導遊人員社會化管理。
四)加強旅遊規劃和法規建設,不斷優化我省旅遊發展環境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十一五」旅遊產業規劃。依據「十一五」規劃方案,抓好重點景區、重點線路、重點項目規劃的編制。
二是推進旅遊法規建設。

㈧ 關於旅遊資源的論文的開頭

不是專業人士,帶你找點資料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遊資源 開發 保護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二)開發生態旅遊應注意的問題發展生態旅遊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遊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遊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麼?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麼?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三是發展生態旅遊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遊,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後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遊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遊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生態旅遊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遊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遊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三、旅遊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旅遊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遊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遊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一)旅遊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遊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庄,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遊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遊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後,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遊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遊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㈨ 淺談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

內容摘要: 拉薩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而有特色,要高起點進行規劃,明確長遠發展目標;深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旅遊資源。通過文化與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現資源優勢,也形成文化業和旅遊業互動共進的良性循環,應整合各種資源,開辟科學合理的旅遊路線

西部大開發十年來,拉薩市旅遊業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9年,拉薩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20萬人次,實現收入32.8億元,旅遊業總收入佔全市GDP比重超過20%。

近年來,拉薩市又開始著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眾所周知,拉薩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但是生態環境脆弱。要讓民族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使經濟、效益、生態平衡發展,旅遊也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拉薩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生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拉薩旅遊開發必須注重高原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堅持規劃先行、實現科學開發,堅持保護為先,堅持精品路線,堅持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旅遊從業人員培訓、市場宣傳促銷、旅遊服務等多渠道多層面加強旅遊環保宣傳教育,做好道路沿線和重點旅遊景區(點)的垃圾污染清理整治工作。在景區景點周圍禁止採石、采礦、挖沙、開荒、狩獵和採伐林木等破壞景觀的行為。遵循旅遊環境承載力規律,加強旅遊資源的保護。著力推進生態旅遊和綠色旅遊,積極推廣生態旅遊產品,如徒步旅遊、鄉村生態旅遊,使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親身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

一個地區的旅遊吸引力主要來自其旅遊資源的特色,而這種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拉薩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而有特色,要高起點進行規劃,明確長遠發展目標;深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旅遊資源。

拉薩的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但是這些資源尚未得到合理的開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要向產業領域拓展,把文化優勢放到旅遊市場加以發揮,把廣闊的旅遊市場作為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平台。旅遊業要將文化、文藝隊伍作為發展、繁榮旅遊產業的有生力量,充分發揮專業、民間文藝人才和開發商的作用,把文化推向旅遊市場,挖掘獨特的文化資源,活躍旅遊市場。通過文化與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現資源優勢,也形成文化業和旅遊業互動共進的良性循環,應整合各種資源,開辟科學合理的旅遊路線。

㈩ 跪求一篇關於揚州旅遊資源特色的論文

已有近千年歷史的揚州萬花會4月18日在它的發源地得以恢復舉辦。首屆揚州萬花會由中國花卉協會和揚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揚州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揚州市園林局承辦,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花木協會協辦,為期1個月。中國花卉協會副會長劉向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劉向東在致辭中說,揚州1萬花會以花文化為主題,以古典歷史名園為載體,充分挖掘和表現地方特色,多方位展示花卉與園林、花卉與民風民俗、花卉與宗教文化等內涵,進一步拓展了花文化傳播發展的思路,對弘揚文化、引導消費、繁榮市場、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萬花會的舉辦將對推動花卉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主題展示是萬花會的重點 萬花會活動主要由揭幕儀式、主題展示、游園活動3部分組成。主題展示又分為花卉展示、花文化展示、萬花神韻國際花卉展和花卉學術研討會等4部分內容。主題展是萬花會的主要內容之一,地點在瘦西湖景區萬花園內。於2007年復建的萬花園投資近2億元,一期工程佔地面積500餘畝,主要依託瘦西湖的歷史文化背景,以花文化為主題,以古典歷史名園為線索,著重恢復完善瘦西湖「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白塔晴雲」等景區,具有花事、博覽、觀奇、體驗、智趣、休閑、教育、生態、娛樂、審美十大功能。新建的萬花園既與瘦西湖公園融為一體、互相補充,又彰顯個性、體現特色,不僅在面積上擴大了瘦西湖公園,更在文化內涵、歷史延續、傳承創新等多方面豐富了瘦西湖公園。 花卉展營造「萬花的世界」 花卉展示是體現萬花會特點,吸引遊客參觀的因素之一。本屆萬花會花卉總用量達到260多個品種、200多萬株。幾萬株鬱金香被栽種在萬花園內的主要游覽線上,1萬余株月季、20餘萬盆包括美女櫻、四季海棠在內的時令草花被製作成花溪、花壇、花門、花廊等花卉景觀和春夏秋冬四季花境。此外,還專門引進了毛地黃、耬斗菜、花葉長春蔓、銀葉菊、虎耳草、虞美人、彩星花、貝母、醉蝶花、紫御谷、桂竹香、桔梗、薰衣草等花卉新優品種近60種10萬多株。萬花園內呈現出處處以花為題、步步花香流動的一片「萬花的世界」。 花文化展讓人們直觀了解花卉與文化的關系 萬花會花文化展示選址非常到位。展示地設在萬花園餐飲別墅內,一派竹籬茅舍、農家小院風情,大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之境。花文化展示主要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分區對花卉保健、花卉美容養生、花卉與食品、精品花卉菜餚與飲品、花香療法等進行了系統展示。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周武忠介紹,本來設想聘請知名廚師現場表演製作花卉食品,讓觀眾親自品嘗花卉美食,親身感受花卉與文化的緊密關系,但由於場地限制,廚房設備有限,最後只好作罷。 花卉與工藝美術歷來密不可分。揚州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與花卉緊密相關的精美工藝品,如通草花、絨花,歷史悠久,作品逼真,工藝大師用製作通草花技術製作的平時難得一見的工藝瓊花惟妙惟肖。花文化展中展出的由揚州著名工藝大師製作的瓊花、菊花、盆景等幾十盆通草花及絨花,造型別致,色彩繽紛,幾乎可以假亂真。此外,還展出了以花卉為圖案的著名的揚州漆器,以及近40幅以揚州梅花、瓊花、紫藤、荷花、菊花等為圖案的高品質國畫作品。 萬花神韻國際花藝展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 除通過圖文展示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外,花藝現場表演、互動是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的最好形式。美的作品就應有與之相配的地方進行展示,本次花藝表演展示就選擇在萬花園中最美的一處建築「石壁流淙」內進行。展館分為中國館、韓國館、日本館、花藝表演館,其中中國館又分為大陸館、香港館、台灣館。來自韓國、日本以及我國台灣、香港、北京、江蘇等省市的31位著名插花花藝大師製作了上百個精美的插花藝藝作品,並布置在各個展館內供觀眾品評欣賞。花藝表演館主要用於花藝師現場製作花藝作品、向觀眾普及花藝知識。參加表演的花藝大師們都非常重視此次比賽,日本、韓國的花藝師在表演中都穿上了在本國也只有在重大活動或節日中才穿的民族服裝。日本花藝師身穿和服,在茶道表演和舒緩悠揚的民歌聲中插制出了一件件具有東方特色的花藝作品。韓國花藝師在表演過程中,韓國濟州島市市長正好來到表演大廳觀看,花藝師表演完成後,與市長及其他一些花藝師一起合影留念,場面溫馨感人。台灣花藝師在表演過程中,一旁的講解師對其作品進行了現場解說。講解師繪聲繪色的演講,讓觀眾對每個花藝作品理解得更為深刻。花藝表演結束後,花藝大師們載歌載舞,場面熱烈。 花文化學術研討會從理論層面探討花文化 花卉展示、花文化展示、花藝作品等展示可最直觀地將花文化傳達給觀眾,花文化學術研討則從理論層面來探討花文化的內涵。在同期舉辦的「2008中國揚州國際花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陶思炎,亞太地區插花藝術聯合會會長尚紀平、台灣省中華人文花道協會會長王國忠以及日本花道小原流家元一級教授荻古靖、韓國國際花文化交流協會花藝術聯合會會長朴善良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馬特(Maarten Jongsma)等專家分別就「薺菜花與上巳節」、「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發展」、「插花與日本人的生活」等主題作了精彩演講。內容涉及花卉與節事的聯系,日本、韓國花文化的發展歷史及現狀,荷蘭花文化如何與旅遊業結合等內容,充分體現了「花卉·藝術·生活」這一主題。同時,專家們還圍繞「如何辦好萬花會」進行了討論。 游園活動加強與遊客互動 為突出萬花會的互動性,主辦方特別准備了多項活動邀請遊客參與。在萬花園內有6部長6米、寬2.8米的豪華花車,專做巡遊表演之用。這6部花車分別以萬花仙子、瓊花、芍葯、歡樂萬花園、福娃迎奧運、詩畫瘦西湖為主題。其中以瓊花為主題製作的花車靈感來源於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的典故,而以芍葯為主題的花車靈感則源於「四相簪花」的典故。據史料記載,北宋慶歷年間韓琦鎮守淮南時,後花園中有一株芍葯忽然開了4支花,韓琦請王璉、王安石、陳升之前往觀賞,並剪下4支花4人各簪一支。後來這4人都相繼官至宰相,「四相簪花」的典故由此而來,芍葯也被稱為「花相」。 萬花園內還安排了10名有親和力的演員穿著奧運福娃、花仙子等卡通服在園內巡遊,成為萬花園內一景,遊客紛紛與之拍照留念。此外,遊客還可以觀看室外演出的大型木偶劇《瓊花仙子》,欣賞揚州彈詞、揚州清曲等具地方特色的表演節目,參與花謎競猜、擊鼓傳花、拋花球等活動。萬花園中,處處盪漾著人們的歡聲笑語。據了解,在雙休日,約有6萬名遊客前往賞花,在平時每天的遊客量也達到1.5萬人次。 周武忠告訴記者,首屆萬花會是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專業委員會首次與地方合作的一種嘗試,意欲將花文化與地方旅遊業結合起來,沒想到如此成功。所以今後不能僅就花文化論花文化,而應將其與其它產業結合起來,效益就會倍增。當然,沒有產業基礎就沒有花文化發展根基,花文化只有與產業結合才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