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發展 » 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意義

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1-27 07:49:15

Ⅰ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意義

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意義民俗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化創造成果,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在回歷史發展進程中,為應付答各種環境、滿足各種需要而不斷積累起來的一種社會創造物,是沒有個人版權所有的群眾文化積淀.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屬性品格、動態積累品格、歷史傳承品格和地域變異、階級階層變異等多重品格.是一種始終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重視民俗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我國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國情、民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Ⅱ 旅遊資源開發對旅遊業的重要性

讓大家都來能開拓視野,而且也能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使大家都能彼此認識到,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是完全不同或不盡相同的,對鏟除不必要的誤會,和盲目自大或自卑心理,大有好處。
保護的目的是為了能循環利用,為的是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畢竟你旅遊完這一次,或許還有下一次,你的後代就不旅遊了嗎?

Ⅲ 旅遊資源開發的意義是什麼

旅遊資源開發的意義是什麼呢?是旅遊業廣闊帶來經濟。

Ⅳ 論述旅遊開發對旅遊資源的影響

用關鍵字搜素。
前言】: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內容,旅遊資源開發業已成為各省市政府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經。然而,實踐證明,旅遊資源開發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本調研報告主要通過了解旅遊資源的一些類型,特點,來針對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做一些簡單介紹。

【關鍵詞】:旅遊 開發模式 利用

【正文】:

一、 旅遊活動的概念。

通俗的講,旅遊活動就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表現為人們出於以娛樂享受為主要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而外出的旅行和在外逗留活動的一種綜合性的物質文化生活。

二、按資源類型劃分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自然類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自然類旅遊資源是指由地質、地貌、水體、氣象氣候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具有觀賞、文化和科學考察價值,能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自然景物和環境。

按自然資源分類的例子有高安的 『高安八景』』和「筠陽八景」, 「高安八景」是荷山象石、仁濟涼濤、華林靈跡等。「筠陽八景」是:鳳山飛羽、錦水翔虹等

(2)人文類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陝西被譽為天然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比較著名的文物名勝有田猿人遺址,半坡原始村落遺址,軒轅皇帝的陵墓,唐代法門寺地宮珍寶和佛指舍利,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如高安風物像每年端午節的龍舟賽、採茶戲、無公害蔬菜、太陽粉絲、黃沙掛面、田南老酒、大觀樓牌腐竹、建山面條、龍潭皮蛋、家鄉肉等

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參觀游覽型的宗教建築藝術;另一類是這些宗教建築和藝術本身營造的宗教活動場所。

城鄉風貌:具有視覺形象的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風光,具有清新質朴的田園風光、古鎮村落等。

現代人造設施:富有特色、具有規模、某種特殊意義和影響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設施。

三、按投資主體劃分的旅遊資源開發模式

(1)政府主導型資源開發模式

(2)企業主導型資源開發模式

(3)民間投資型資源開發模式

(4)外商投資型資源開發模式

【意見和建議】:

(1) 資源價值高,區位優,經濟條件好:全方位開發模式

全方位開發模式是是指對於依託資源的旅遊度假區,在保證國家完全擁有文物資源所有權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由政府統一安排按照事業規律管理,科學開發,市場化經營。

(2) 資源價值高,區位一般,經濟條件差:重點開發模式

重點開發模式針對本地區最有特色,最能帶動產業鏈,最能拉動內需,並且最有價值的地區或旅遊資源進行重點開發

(3)資源價值高,區位、經濟條件差:特色開發模式

特色開發模式是將本地區最不同於其他同等地區,有特色的資源重點開發。培養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商務旅遊和文化旅遊

(4)資源價值低,區位好,經濟條件好:參與性游樂開發模式

如:農業旅遊、紅色旅遊、尋根旅遊等一些讓顧客朋友們能夠參與的旅遊方式

(5)資源價值、區位、經濟條件都一般:稀有性開發模式

如音樂節旅遊,工業旅遊

【參考文獻】:

陝西職業技術學院《旅遊資源開發》

高安市旅遊資源開發(學術)

淺談我國度假旅遊開發模式(文獻)

蔣飛洋《文物歷史》

Ⅳ 我國旅遊資源的類型及意義

我國旅遊資源品種多、分布廣、「儲量」豐富,有著極大的開發利用潛力。為了深入認識與研究旅遊資源,以便更好地予以開發利用,更大限度地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和取得良好效益,必須對旅遊資源進行科學分類,這是一項既有理論意義又具有實踐意義的工作。
旅遊資源的分類工作,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類體系:
(一)按資源的性質和成因劃分、可分為:
1.自然旅遊資源(山水、氣象氣候、動植物等)
2.人文旅遊資源(文物古跡、文化藝術等)
(二)按利用方式和效果分類,可分為:
1.游覽鑒賞型(優美自然風光、著名古建築及園林等)
2.知識型(文物古跡、博物展覽、自然奇觀等)
3.體驗型(民風民俗、節慶活動、宗教儀式等)
4.康樂型(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
(三)按開發利用的變化特徵、並結合資源的性質、成因分類,可分為:
1.原生性旅遊資源
是指那些在成因、分布上具有相對穩定和不變特點的自然、人文景觀和因素(山川風光、生物景觀、氣候資源、文物古跡、傳統民族習俗和風情、傳統風味特產)。
2.萌生性旅遊資源
是指成因、分布上具有變化特徵的自然、人文景象和因素(現代建築風貌、現代體育文化科技吸引及趣處、社會新貌與民族新風尚、博物館與展覽館、名優特新產品及美食購物場所、自然力新作用遺跡、人工改造大自然景觀)。
(四)依旅遊動機的不同,可分為:
1.心理方面的(宗教聖地、重大歷史事件、探親等)
2.精神方面的(科學知識、消遣娛樂、藝術欣賞等)
3.健身方面的(沙療、溫泉療、各項運動等)
4.經濟方面的(各地土特產等)
5.政治方面的(國家政體狀況,各種法律等)
(五)依照旅遊資源的結構,可區分為兩個部類:
1.旅遊景觀資源(自然旅遊景觀資源、人文旅遊景觀資源、社會民俗資源)
2.旅遊經營資源(旅遊用品工業資源、旅遊食用資源、旅遊人才資源等)
(六)按旅遊資源動態分類,可分為:
1.穩定類旅遊資源
長久穩定型(宗教聖地、古建築、山嶽、江湖等)
相對穩定型(小型造型地貌、瀑布、冰川等)
2.可變類旅遊資源
規律變化型(泉水、候鳥、雲霧等)
不規則變化型(海市蜃摟、現代建築風貌等)

Ⅵ 旅遊資源開發的概念和意義

旅遊資源開發,是指以發展旅遊業為前提,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以旅遊資源為核心, 以發揮、改善和提高旅遊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為著眼點, 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旅遊資源加以利用的經濟技術系統工程。

Ⅶ 如何理解地理專業開設《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

我所選讀的是吳國清編寫的《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年12月1日,在《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中明確了新時期旅遊業的戰略地位和任務要求:「要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因而新的時代特點和政策環境對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絢麗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旅遊資源為中國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改革開放30餘年來,我國的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38處世界遺產、112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06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大連、杭州、成都已被評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235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0餘個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67處國家5A級旅遊區、1166處國家4A級旅遊區、187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10個國家森林公園與300餘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開發與管理》緊緊圍繞旅遊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需要,遵循內容的科學性與系統性、知識的前沿性與實用性、案例的典型性與代表性、組合的多元性與區域性、表達的精煉性與准確性等原則,力求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內容取捨、難度權衡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考慮了目標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根本出發點,注重知識格局的科學性與經典性。通過學習,現將學習體會介紹如下:
一、對個別概念有了較深刻認識
1、旅遊資源環境質量: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空間條件和歷史時期,旅遊資源環境系統的整體狀態,即資源環境的總體及其個要素,對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遊開發經營活動的適宜程度。
2、地文景觀旅遊資源:是由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形態,是整個地理環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礎性等特點並以其原始天然、姿態萬千而成為重要旅遊資源。
3、水域風光旅遊資源:是大自然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旅遊資源中構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靈氣的基礎。凡能吸引旅遊者進行旅遊,並產生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水體及水文現象,都可視為水域風光旅遊資源。
4、生物景觀旅遊資源:它與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質、水文、地貌、氣候等共同組成了自然旅遊資源總體系。所有生物景觀中具有旅遊利用價值、能夠被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部分,稱為生物景觀旅遊資源。
5、天象與氣候景觀旅遊資源:氣象和氣候都是大氣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氣象是大氣短期的物理現象和過程,而氣象是長期氣象(天氣現象)特徵的綜合表現,包括平均狀況及極端變化。我們統稱為氣候現象,並將進入人們旅遊活動領域後的氣象和氣候景觀資源統稱為氣候旅遊資源。
6、人文活動類旅遊資源:指由古今人類所創造、能夠激發人們旅遊動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包括靜態的物質文化資源和動態的行為文化資源。
7、地方特色商品類旅遊資源:包括菜品飲食、農林畜產品與製品、水產品與製品、中草葯材與製品、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日用工業品等其他農業手工產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條件限制的現代標准化工業產品,可以作為地方旅遊商品開發。
二、明白了以下問題
(一)自然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結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響和自然規律的制約
2、生態型(狀態)自然界各個組成要素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
3、地帶性(分布)自然旅遊資源中的植物、動物、水體深受氣候影響
4、變化性(時間)呈現季節性、周期性的變化
(二)人文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人為性(形成)是人類在不同時代文化創造的產物
2、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類文化的創造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制約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3、時代性(時間)人文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社會歷史密切相關,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
4、精神性(內涵)盡管人們賦予自然旅遊資源以「美」的意蘊,但缺乏精神內容,包括思想和藝術內容。
5、階級性、階層性(層次)由於人類社會存在分等級、階級、階層的現象,那麼人文文化也就打上了這種烙印。
(三)旅遊資源分類的意義
1、對旅遊資源的分級分類,可以加深對旅遊資源成因、屬性、價值功能以及系統組成等方面的認識。
2、對旅遊資源的分級分類可以將眾多繁雜的旅遊資源條理化、系統化、信息化,為進一步科學研究、保護利用和開發管理提供方便。
可見,旅遊資源分級分類的目的,在於通過各種分類系統的建立、補充,加深對旅遊資源整體和區域旅遊資源屬性的認識,掌握旅遊資源的成因、價值功能以及系統組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保護利用與開發管理服務。
(四)旅遊資源分類的原則
1、共軛性與排他性原則(相似性與差異性原則),劃分出的同一級別、同一類型的旅遊資源必須具有共同屬性,不同類型之間應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2、對應性原則,次一級旅遊資源必須完全對應上一級旅遊資源的類型容。
3、遞次性原則(分級與分類相結合的原則),旅遊資源可以分為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亞系統。
4、標准分別與統一原則
5、簡明實用原則,旅遊資源分級分類要簡明實用,具有實踐的可操作性。
(五)旅遊資源的分類標准
1、依據旅遊資源的功能分類:觀光游覽型旅遊資源(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的古代建築、城鎮風貌、園林建築)、參與體驗型旅遊資源(沖浪、漂流、賽馬、漁獵、龍舟競渡、游泳、製作、品味、訪問、節慶活動、集市貿易)、商品購物型旅遊資源(土特產、工藝品、藝術品、文物商品、仿製品)、保健療養型旅遊資源(療養院度假村、溫泉浴、沙浴、森林浴、練功房)、文化教育型旅遊資源(各類博物展覽、科學技術活動、文化教育設施)、情感寄託型旅遊資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類紀念地)
2、依據旅遊資源的管理級別分類:世界級旅遊資源(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名勝古跡,及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的旅遊資源(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旅遊資源(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市縣級旅遊資源(市縣政府公布的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
(六)旅遊環境管理的本質和內容是什麼?
本質上,旅遊資源環境管理就是對旅遊資源環境質量的有效管理。
1、從旅遊資源環境的系統因素看,旅遊資源環境管理的內容主要是對旅遊資源環境系統及其各個要素質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質量和人文環境質量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土壤質量、水體質量、生物質量、空氣質量、氣候質量、聲響質量與設施設備質量,以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質量等。
2、從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角度看,旅遊資源環境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環境質量的保護管理和旅遊資源環境質量的建設管理。

Ⅷ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

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一方面旅遊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因開發而帶來的旅遊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另一方面伴隨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遊人的不文明活動行為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開發與保護這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紅原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特別是濕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獨一無二。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遊資源,就目前的客觀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旅遊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帶來的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旅遊業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旅遊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對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麥窪寺是川西北現存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的藏傳寧瑪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傳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之走向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佛教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隨著

社會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們對的提高,人們對旅遊需求也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產品,已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新方向。目前,紅原大草原就有這方面的旅遊產品供遊客挑選。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情況下,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是對旅遊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還有就是旅遊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人文旅遊資源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旅遊資源開發促進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地的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紅原縣申報了紅原大草原AAA景區,制定了《紅原縣旅遊經營管理辦法》、《紅原縣牧家樂管理辦法》,這些措施,就是對紅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保護和開發又是相互矛盾的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包括由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和非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是背道而馳的。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紅原大草原的標志性景點月亮灣就是一個例子。因為資金投入和技術限制,月亮灣觀景台的植被、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那種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旅遊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旅遊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開發而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2、保守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害怕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因片面地保護而沒有對資源進行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