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城旅游 » 湘西救灾大米发霉

湘西救灾大米发霉

发布时间: 2021-03-09 18:55:40

㈠ 往南方发大米国家是否给补贴

按大米数给少许补贴。基数:160

㈡ 生栗子和大米能一起蒸吗

生栗子和大米能一起蒸,例如栗子蒸饭,做法如下:

主料:香大米400g,生栗子150g,鲜虾250g,瘦肉200g,五花肉1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蒜苗150g,油炸花生米100g

步骤一:鲜虾、栗子洗净处理备用。

㈢ 土家族有什么特产

1,湘西腊肉

湘西腊肉,口味原味,味美可口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生活在湘西的土回家族和答苗族人,几乎人人都会做腊肉。这是一道别有风味的佳肴。每年冬腊月,是做腊肉的季节。

这一段日子里,东村西寨都不时传来猪的嚎叫声,大家都把喂养一年半截的大肥猪全部杀掉,除留下一部分肉过年时吃以外,其他全部做成腊肉,以备来年之用。

2,蒿菜粑

蒿菜粑,又叫粉粑、清明粑、绵菜粑,是黔东和湖南湘西自治州百姓喜爱的一种食品,也是祭祀祖宗的一种常备佳品。清明时节,家家都要做上几碗米的粑,既供先人歆享,又可为今人品尝。

3,湘西椪柑

湘西椪柑,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08年0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湘西椪柑”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4,土家族织锦

中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毗邻地区土家族生产的传统手工织锦。简称土家锦。土家族称西兰卡普。因品种以铺盖(被面)为主,故又称打花铺盖。

5,土家背篓

土家背篓为龙山县土家民族竹制手工艺,其编制精巧,造型美观而享誉省内外,并最具民族特色,上下沿口和中腰缀以黑、红、绿彩篾、上大下小,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尤以小背篓最为出名。

㈣ 上世纪70年代湘西居民供应大米多少钱一斤

应该在1毛钱左右。

㈤ 湖南毒农药产铬大米含重金属铬,破坏人的神经系统,导致口吃,神经性间歇忘记,神经反应迟钝,语言能力和

首先你弄错了湖南是镉大米,镉和铬是两种不同的元素,再一个虽然农药滥用问题很严重但是镉大米并不是农药造成的,中国的大米镉超标严重的地方主要分布在从湘西开始向东的有色金属矿带上,资源才是造成镉大米的根本原因,资源的丰富又使得相关产业的工厂集中,工厂的污染又加剧了镉这水稻中的富集,这才是湖南镉大米的由来。镉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肾脏,对肾脏造成损害,抑制维生素D的活性。维生素D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缺乏维生素D会妨碍钙、磷在人体骨质中的正常沉着和储存,最后导致骨软化。人吃了含镉的食物不会马上有感觉,根据科学家披露,镉一般在几十年以后对身体造成影响,特别是身体会有莫名其妙的疼痛等症状(就是传说中的痛痛病),这就是镉造成的后果。

㈥ 湘西的风俗都哪些

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除贵州、云南、湖南西部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外,广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区也有分布。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木业。
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
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㈦ 大米碱水果的做法,用大米磨浆后放入食用碱的量是多少

一、制作设备及工具
磨浆机(或石磨),煮锅,筛子(铁皮筛或竹), 水缸,盆,勺等。
二、原料与配方
大米5 公斤,生石灰100 克。
三、工艺流程
原料→浸泡→磨浆→熬煮→过滤冷却成型。
四、制作要点
1. 备料 ①用普通籼米即可。要求米质新鲜、无杂质。不能用糯大米,因其黏性大,不易制作。②石灰。要用新鲜生石灰,用量据原料数量而定,不宜过多或过少。石灰过多碱性过重,制作出来的米豆腐涩口味重;石灰过少碱性过弱,制作出来的米豆腐味淡。
2. 浸泡 将备好的米在水桶中浸泡10 小时~ 12小时。
3. 磨浆 把浸泡好的米用磨浆机(或磨子)磨成米浆。浆液浓度一般以浆水能从磨浆机上流下来为宜。
4. 熬煮 将米浆倒入先烧烫的温水铁锅内,再掺入已溶解好的石灰液。要注意4 点:①熬煮水量要适当,一次性不宜加水过多。要视浆糊熬煮的 软硬程度确定添加水量(温水),否则浆糊过稀,米豆腐不易成颗粒状。如果浆糊过硬,会造成米豆腐不够鲜嫩。②水温不宜过烫。过烫米浆易起团子,不易煮熟。③要勤搅拌,以免煮焦。④要煮熟。将米浆熬煮至全部熟透不黏口时即可出锅,否则米豆腐易糊,不够软滑。
5. 成型 米豆腐按其形状可分为虾子型和方块型两类。虾子型米豆腐是将煮熟的浆糊趁热用筛子过滤到有水的水缸里迅速冷却成虾状米豆腐,再用冷水漂洗一二次即可。方块型米豆腐是将煮熟的浆糊趁热倒入盆里,让其自然冷却后凝固,再把米豆腐用刀划成若干块即可。
湘西南与黔东南的侗家苗寨有一种特殊的米豆腐,这种米豆腐制成后用清水浸泡着,食用时随取随用,可存放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风味独特,清凉适口。其制作方法如下:
1.备料 以5公斤大米为例。选取新鲜纯净的草木灰3公斤,无草木灰可用食用碱200克或石灰400克代替

2.浸米 先将草木灰或食用碱溶于5千克温水(约50℃)中,澄清后,倒出上层清液用于浸泡大米,大米须浸泡24小时左右,达到米粒吸水充分,颜色金黄。若颜色不黄说明用碱量不够,须继续加碱浸泡。
3.磨粉或打浆 把浸泡好的大米用清水淘洗一次,再用石磨或机械磨成粉或浆。磨浆时加水不宜过多,以浆汁粘稠又能流动为宜。如果浆液太稀,煮熟后就成不了豆腐块。
4.煮浆 把米粉调成浓浆,盛于锅内用温火烧煮,边煮边搅拌以免起疙瘩,豆腐块的软硬可以用加水量来调制。这种米豆腐比普通豆腐稍硬一点为好。煮至半熟时倒入盆内趁热和成馒头状的团块。
5.蒸熟 把和成团块的米豆腐迅速放入蒸笼内大火蒸熟,以熟透为宜。
6.存放 熟透的米豆腐冷却后,盛于缸或盆内加清水浸泡,置于阴凉处。
7.食用 食用时取出米豆腐块,切成颗粒状,用清水漂洗一下,或置开水锅内煮沸2分钟,捞出加上调料就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