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城旅游 » 湘西苗族村寨高清大图

湘西苗族村寨高清大图

发布时间: 2021-03-01 17:49:42

湘西祖传苗族情蛊

我要情蛊

⑵ 湘西苗族的图腾是什么

熊!

国内苗族从其自称中就有呼腾命名的遗迹。如湘西苗族(东部方言)自称为“仡熊仡鬻”,说明苗族先民的图腾为熊,为熊氏族。据汉族历史记载结合苗族历史传说和出土文物证明,湘西苗族在古代是以仡熊鬻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等部落,构成湘西苗族的原始初民。由于地域广大,人数众多,其自称各不相同,有“仡熊仡鬻”、“仡索仡棘”、“仡庸仡爨”、“仡猫(读犸)仡狗”等。仡猫后来被放于崇山而变南蛮,仡狗在武王伐纣后与南蛮中的仡芊结合,组成楚族。这四个古代部落部族,历史上被称为“苗民”,或被概称于“南蛮”、“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满众”、“娄中蛮”、“澧中蛮”、“西溪蛮”、“黔阳蛮”、“辰州蛮”之中②。以上全指居住于湖南西部的苗族集团。现今湘西苗族服饰仍有图腾物的遗迹,如龙头皱纹手圈、龙头耳环、凤凰银发髻簪、银花蝴蝶髻簪等等,妇女衣在胸部、袖口、裤口等处均绣有龙、凤、蝶、爨等花纹图案,连绣花围腰也称围腰颛和围腰熊。此外,还有昆虫图腾。苗族《枫木歌》说:从蝴蝶生出的蛋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和其他动物。这就表明,苗族中的蝴蝶图腾是比其他动物图腾高一级的图腾③。以上说明,苗族亦是一个曾以动植物为图腾名称的民族。
图腾和姓氏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中国俗语“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姓,据阎福卿等人统计,中国有姓氏5730个④。湘西苗族姓氏就有仡熊、仡鬻、仡颛、仡菜、仡恺、仡鲧、仡芈(十二支)、仡沙、仡颧、仡轲等,习惯称为五宗七族;历代封建王朝赐汉姓有吴、龙、廖、石、麻、田、杨、贺、包、唐、白、王、刘、李、张等共148种⑤。初民时代的呼腾名称即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姓”。我国古代的学者对姓氏和图腾的关系极为关注,《说文》云:“姓,人所生也。”《白虎通、姓名篇》日:“姓,生也,人年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论衡、诘术篇》谓:“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茨而生,则姓茨氏。商吞燕予而生,则姓予氏。周履历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他们认为的“姓”就是“生人之物”。也就是指现代人说的“图腾”。现把湖南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系属于吴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属坪垄、犁口嘴、三岔坪、地岭坡及凤凰县阿拉营、鸭堡寨、暴木营、沙坪一带为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系属于龙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岩板桥、排补兄、古丈县九龙洞、凤凰县总兵营、花垣县排达一带为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系属于石姓及廖姓。因廖、石两姓古时相传原是同支系的,故汉姓异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现今廖姓同石姓均无开亲之例。石姓以花垣县芷耳寨、排腊以及保靖县之翁科、大岩,吉首市之排帮为多。廖姓以凤凰之廖家冲一带为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系属于时姓,又谓小石。但时姓不知何故,又有改为石姓者,所以今写成石姓。故有石姓与石姓开亲之说,其实他们双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楼之方位均属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别,毫无疑义。外县之人有不知石姓是两姓者,往往误传同姓结婚,以为笑谈,皆非议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冲、瞿家庄、大兴寨、小兴寨、乱岩滩、矮寨沿河一带为最多。禾卡还生麻姓。凤凰县之边区、林栗、课家、花垣县之卫城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系属于隆姓,俗称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写成龙姓者。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之边境均有之。
以上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己、仡枷(Ghob Kheat)。此系属于杨姓。吉首市之中阿岭、寨阳、矮板、阳孟寨、洞上、排补兄一带极多。
庚、仡莱(Ghob Lel)。此系属于田姓。花垣县之麻栗场、卫城较多,其他县亦有。⑥
加上此两系,谓之七大系。从上述支系我们至少可以窥探出几点苗族原始姓氏的遗迹。首先是湘西苗族先民是以图腾为群体的名称;其次有固定的宗族支系且不多不杂;再其次是当今的分布情况仍以宗族为村寨或生活点。青一色的姓氏为一村寨的不胜枚举遍及湘西苗乡。如“杨家寨”、“石宾寨”、“麻家寨”等。据调查。花垣县吉卫镇葫芦坪,现住居民118户,其中麻姓89户,龙姓22户,石姓2户,洪姓3户,彭姓(汉族)1户,邓姓(汉族)1户。麻姓中有5户不同支系外,其余84户全是果贺(GhotHob贺太公)和果片(GhotPianb片太公)的予孙。据说他俩是兄弟,于近200年前从吉卫腊乙迁来的。22户龙姓中,由4个不同的宗支组成,分别从贵州省松桃县那茅坨、柔焦(RoubJol)和本乡的过水寨、凉帽寨先后迁入,时间约数十年到百年。其他姓迁入时间不长,彭姓属解放后移居户。
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自称“夏闹”(Cnab Naof),据传元代以前,这里的苗族没有赐汉姓,只是以子父连名的形式代代相传,且至今仍然如此。这种形式是:子连父、父连祖、祖连曾祖,逐代往上挂连。直至其源。例如舟溪吴姓现在有据可寻就挂了25代,每代按20年计算、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上苗姓均寓含着各自的图腾对象,只是现今难以一一破释而已。总之,图腾是姓氏产生的基础,姓氏是图腾发展中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

⑶ 女的如果嫁到湘西苗族村寨的话要不要穿苗族服饰呢

俗话说:入乡随俗嘛,这是必须的呀,苗族的衣服,你不穿,谁跟你说话,只有穿苗族的衣服,才能融入她们,跟她们交流,交朋友

⑷ 湘西苗族建筑风格急求,要详细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这里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湘西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习俗规定。跨门进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后边用木板装为房间,为主人房间,其它为客房或收藏东西。中间叫“dab nzhongb”。即堂屋。堂屋的左右,有一间多铺以地板,称为“hangdghaot”,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圣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灵的集中地。因此,这个方向是长辈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许坐这个地方。苗家的堂屋与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内的中心空间,它充分显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诚的信仰。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感情。
据《风凰厅志》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徒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的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因此,各地苗居不论那种样式的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昼夜、季节、长年不熄。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亲切、温爱、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体精神空间的共识心理特征。火塘上悬有坑杆,挂满了薰黑的腊肉、野味。火塘中间立有生铁铸的三角架。供劳作归来的苗家人围着火塘煮饭炒菜。如有亲朋好友来访,大家围在火塘边饮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动远古;唱一曲曲生活,情趣无限。火塘内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脚;一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在祖先的庇护下,充分体现出家的温暖。实际上苗家人对三脚架的崇拜,应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即对“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上面圆形的铁圈象征着天,下边的方形火坑象征着地,有“天圆地方”之意。三只着地的铁架象征地柱,三根连接铁圈支撑锅鼎的铁柱象征天柱。“天”之下,“地”之上,两侧分布着世俗凡人;三脚架里蕴含着丰富的苗族原始哲学。对于火塘的设置很讲究。通常用条石镶成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围围成正方,然后在火塘周围用硬木铺成离地面约一尺左右的“地楼”。苗家称之为“bandzongx”。有的还用桐油将火塘、地楼上油,平时擦碍明光闪亮。火塘的安置要与中柱屋脊相对为标准,偏前偏后俱非相宜,极边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称之为“hangd ghaot”。平常供祭时。向该处烧香纸,以酒敬之,所以在围火塘烤火时,主宾有别,坐规有序,立规以循;即以中柱一边为上方长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辈,其它两方不论。火塘旁的祖先灵位处是神圣的地方。因此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吊脚楼为湘西苗族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之分。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称为“吊脚楼”。另一类是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这两种形式建筑都是竖装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均留窗户,普遍装木质窗椽。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湘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为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型。如万字格、亚字格、喜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吊脚楼一般为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向阳开窗,鸟语花香。窗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吊脚楼的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造形。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楼上则为主人居屋或客房。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
湘西苗族吊脚楼是湘西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湘西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大多数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
苗族建筑艺术,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部。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湘西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⑸ 有谁知道贵州省松桃县或者湘西地区姓麻的苗族村寨主要聚居地

我是湘西的。。在我们这里的明乐镇与排比镇,还有麻立场乡。这三个地方姓麻的人都i比较多。。。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

⑹ 住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今天八月刚去了千户苗寨,也在里面住了一个晚上,是住在里面的,里面有蛮多住宿的地方,恩,总体的住宿水平肯定是没有那些星际酒店好的,毕竟里面是很多苗族人自己的居住地,总体说来,很值得一玩。

我简单讲一下上次自己的旅行吧,我们是很多人自驾去的千户苗寨,一路上去了很多景点,千户苗寨是其中的一个。

贵州境内的山是如此的有特色,满翠的青山间,蜿蜒如长龙的公路沿着山腰盘旋而下,我们在别克的带领下,向着下一个美好而去。

仰望蓝天大多有白云陪衬,那些变幻莫测的云,或流动,或停驻,有意无意地为蓝天添了装饰;平视蓝天则是一望无际的素面,满眼都湛蓝或者蔚蓝的颜色,在这样的时刻,除了纯净和安祥,你几乎再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绘。青山,白云,还有那追逐嬉戏的林间小鸟,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而在这样的一副水墨丹青之中怎么能少得了房屋与人烟呢?飞檐翘角,石瓦青砖,或木质,或石砌,一座斑驳秘籍的寨子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眼帘。西江千户苗寨,就这样与我们撞了个满怀。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相连成片草村寨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也是苗族发展史的露天博物馆。从高处往下望去能看到层层叠叠的苗族特色建筑,他们如一朵鲜花的花瓣,相互连接,相互层叠,一层一层,构成了苗寨这个最美丽最有特色的“花朵”。只凭肉眼这样望去,你很难分辨这里到底有多少的建筑,多少的房屋,甚至你都不能分辨出这斑驳的建筑群只见的道路,就像一个巨大的迷魂阵,我想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带领,你肯定会迷路的吧。

来时正是阳光明媚,日光正好时,苗寨的人们十分热情好客,且经常有特色歌舞表演。我们到时正好见到广场之上的两场表演,其一就是苗族芦笙。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必备的乐器,在中国大地上,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芦笙。吹起芦笙跳起舞,是寨子里人们节日必备的项目,而现在,我们能够见到这样的表演,可真是眼福不浅。

芦笙对于苗族人们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不仅可以作为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在苗族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珍贵的。所以你看,他们在吹奏芦笙之时的表情是十分严肃而认真的,也许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个与普通乐器不一样的管制乐器,可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吹奏其芦笙,不仅是为了表达对于我们的欢迎,更是向我们传递着他们的文化。阳光下,芦笙上的红巾微微飞扬,与蓝天相映成色,布衣布裤,微微黝黑的皮肤,认真的表情,动听的乐器声,我想,这是苗族人们对于客人,最好的欢迎了吧。

除了芦笙表演之外,另外的一个表演是苗族大姐们给我们带来的独具苗族特色的歌舞表演,虽然我没有很听懂她们唱的是什么,可是我还是有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

苗族的服饰十分的有特色,特别是女性的服饰。苗族的服饰据说有200多种不同的样式,不同地区的苗族服饰也是有差别的,而千户苗寨这里,女性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主要的衣料为青土布,上面绣有很多不同的图案,而且这些皆为手工刺绣而成,毕竟,苗绣是不逊于湘绣、苏绣等的技艺,号称巧夺天工也不为过。

如果说服饰是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那么银饰就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苗族的银饰造型独特,全部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懂其具体分别的旅客来说,它的繁杂和精美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想这不同的银饰肯定是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的,也许是一些苗族传说,也许是一些苗族独特风俗具现,我不懂,可我能感受到它的美。

美丽的人儿配着美的衣裳美的装饰,也许就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淡淡的微笑,也是一副绝美的画面,有幸能够见到这样的美,并且把此时此刻的美好记录在了画面之上。

苗族人好客,姑娘大都热情似火,对待客人最好的招呼就是酒,这相当符合我国的国情。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而苗族的酒历史也不短。苗族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且大多数苗族人都会酿酒,自酿甜酒、烧酒和泡酒,一烧酒最为普遍。酒在苗族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平时的用量也蛮大,建新房、过年过节、婚、丧、祭神、敬神、敬祖宗等,都要用酒。一般成年人饮酒居多,妇女平时虽不饮或少饮,但遇有宾客来到,或者喜庆之日,家中主妇也以酒相敬,客不饮或饮不力,主人怫然不快,客人不醉不罢休的心愿。简单就是说,若有客人来,我自好酒以待。

好在知道自己酒量不佳,虽然是米酒,可喝得多了也会醉,再加之苗族姑娘用的这特别的倒酒之法,喝了一些便招架不住,可其中的热情却感受得真真切切。

总体说来,此次旅行的印象还蛮深刻的,苗寨人们的热情和风俗,还挺让我们对此次旅行感到满足的。如果对这类的地方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⑺ 女的如果嫁到湘西苗族村寨的话平时生活的时候要不要穿苗族服装平时在村里能不能穿连衣裙高跟鞋

有些苗族村寨的女生,平时也要穿苗族服装的,不过现在社会发展,平时在村里也可以穿你自己的衣服高跟鞋。

⑻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素材

湘西这块大地孕育了一个美丽的民族——土家族,很多人觉得她很神秘,今天我就为大家来揭开这层面纱。同时也是承接古代之文化,符合现代之形式。

土家族历史

全国土家族人口为5704223人。

主要聚居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
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土家族人使用汉文。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早在两千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定居于湘西、鄂西一带地区,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为开发我国的湘西、鄂西山区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2个自治州和9个自治县,土家族人民享受到了当家作主的民族平等权利。

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明朝嘉庆年间,湘西土家族苗族官兵数千人被调赴东南沿海参加抗击倭寇入侵,获得王江泾大捷,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鸦片战争中,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及其子陈举鹏镇守沙角炮台,英勇抗击英军入侵 ,父子壮烈殉国。1928-1935年间,土家族人民在贺龙、任弼时的领导下,为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土家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西兰卡普”和“摆手舞”被称为土家旎人民的艺术之花。“西兰卡普”又名“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间的传统工艺,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而闻名于世。“摆手舞”是土家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舞姿洒脱,风格粗犷,深受群众喜爱。“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器乐演奏,用四件打击和吹奏乐器能演奏二百多套曲牌,被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白虎是土家人的图腾。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社巴”节和“赶年”节。社巴节在“岁正月”举行,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聚在摆手堂前,举行盛大的摆手舞会,祭祀祖先,祈祖先,祈祝丰年。“赶年”节俗称过“赶年”,即赶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过年,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场面同样隆重热烈,充满祥和欢乐。土家族群众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本民族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有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采,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山歌,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而作,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肯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摆手歌:“摆手”来源于祭祀土王的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丧歌是举行丧葬仪式时为表达哀思唱的歌,其内容除了固定的唱词,如“孟宗哭竹”、“王化买父”等外,还有些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死者生平即兴编唱,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泛流行,内容大都是描写姑娘出嫁时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还反映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

山歌: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形式简单朴实,一般多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虽。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梁歌”,钉大门在唱“开门歌”,丧场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这些仪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

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为“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还有诸多英雄人物传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畏强暴,不怕艰辛,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渴望获得粮食丰收的《狗尾草》;与贯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作斗争、发明了船浆、船纤的《乌江纤夫号子》;与野兽作斗争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无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杆”》以及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乌家姊妹》和《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有《金刀峡的来历》、《菩萨为什么飞到梵净山来》、《太子石的来历》、《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区风景优美的灵山宝地。

音乐舞蹈

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须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如唢呐,有的地方还吹木叶。以“打溜子”最为闻名,它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件乐器组成,有的伴以唢呐和以小锣为总指挥。“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 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 、生活的各方面。过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跳舞时一人有圆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狞猎、宫衙朝拜土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采。八宝铜铃舞则别具一格,是建国前土家族由“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的一种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举行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头包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动作古朴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戏曲

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它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故又称“傩坛戏”或“傩堂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阶段,以傩祭最为古老、原始,主要是从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以求驱鬼除邪,消灾延寿,祈祷平安。傩舞不仅有供祭仪式,还伴之有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则为较高层次,演出时有固定的场地,甚至还要搭成台子,每个戏都有场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传书》、《仁贵征东》、《扬家将》、《三国》、《封神》等。这些唱本戏目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内容。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傩戏的扮演者头蒙红布,身穿法衣,面戴脸壳(群众习惯称为“脸子”,即面具,其谱有:报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先锋、判官、押兵仙师、关帝、周仓等二十多个),时而挥刀舞枪,时而吹牛角弄牌带。首先是“开坛”,酬神请神,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次是“开洞”,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开洞有“正戏”和“外戏”之属于较雏型的戏剧,按照剧目一场一场地登台表演。“扫坛”是演出结束时,祭祀列位神仙,然后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个坛设有一名“掌坛师”,负责主持每次活动,一个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多人组成,这些人被称为“土老师”,土家语叫“梯玛”,他们既是宗教的活动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从事傩戏演出活动者也非常普遍,仅据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六十多坛,演员达三百多人。

工艺美术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较突出的有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等,其中,“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 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 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 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 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剪纸多用于刺绣临拓、贴墙、门、窗和灯笼,或盖礼品,其花样有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等,格调古朴,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为原料,以背篓、提篮、萝蔸等最为普遍,印江的伞和思南的斗笠最负盛名。建筑艺术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见长,有的也以木雕著称,如梵净山佛寺建筑中的雕刻、绘画技艺都十分精湛。

开心的羊 2004-12-12 03:18
土家族礼节习俗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姐儿想郎真想郎,
煮米忘记滤米汤,
喂猪跑去抱茅草,
喂牛又去撮猪糠,
魂魄丢在郎身上。

也有以郎开头的情歌:

郎在山上耨高梁,
姐儿在河下洗衣裳。
耨两下高梁望一下姐,
洗两下衣裳望一下郎,
棒头捶在岩板上。

⑼ 湖南湘西苗族这个地方怎么样 山很高吗,是旅游景区

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地区更好玩,还有侗族,听最著名的侗族大歌,看苗族芦笙舞

⑽ 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建筑

提起苗寨,你最先想到的是哪里?我觉着应该属“黔东南”莫属,黔东南的全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坐落在贵州省东南部,其境内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更是有一座座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村寨点缀其中,黔东南苗寨众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村寨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色,那就是苗族银饰及当地的“高山流水”,苗族银饰大家并不陌生,苗族银饰以大、以重、以多为美,向众人展示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苗族的酒文化也不得不提,尤其是“高山流水”,据说99个碗连在一块才叫高山流水,估计没几个人能做到吧。


苗族刺绣即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其图案有龙、蝴蝶、鱼、飞鸟、浮萍花等,皆是源自于《苗族古歌》中的内容,刺绣看起来更是色彩十分的鲜艳,给人过目不忘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