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国家中心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国家中心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1-03-07 01:32:28

Ⅰ “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 哪些看点与旅游紧密相关

“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 这14条与旅游紧密相关

旅游消费:引导海外消费回流
第十章 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第一节 促进消费升级
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
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乡村旅游: 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
第十八章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第三十六章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
旅游供给侧: 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第二十四章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二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
第四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三节 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保护力度,加强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小镇。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
旅游交通: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十九章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构建内通外联的运输通道网络
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构建西北、西南、东北对外交通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质的快速网络,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成网,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适度建设地方高速公路,增强枢纽机场和干支线机场功能。完善广覆盖的基础网络,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提质改造和瓶颈路段建设,提升沿海和内河水运设施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村公路、通用机场建设。
第二节 建设现代高效的城际城市交通
在城镇化地区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鼓励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骨干网络,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促进网络预约等定制交通发展。强化中心城区与对外干线公路快速联系,畅通城市内外交通。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
第三节 打造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加强中西部重要枢纽建设,推进沿边重要口岸枢纽建设,提升枢纽内外辐射能力。完善枢纽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强化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协调高效,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交通物流整体效率。
第四节 推动运输服务低碳智能安全发展
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铁路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旅游:加强自然遗产保护
第三十四章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城市建设
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
红色旅游: 支持革命老区开发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一节 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
完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政策,大力推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等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极支持沂蒙、湘鄂赣、太行、海陆丰等欠发达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着力培育特色农林业等对群众增收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旅游签证:争取同更多国家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
第五十章 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
第四节 强化对外开放服务保障
推动同更多国家签署高标准双边投资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税收协定,争取同更多国家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构建高效有力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权益。
一带一路:提高旅游便利化
第五十一章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节 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发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作用。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环保、卫生及中医药等领域合作。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机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博览会等活动,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便利化。
港澳台旅游:互补互利、共同发展
第五十四章 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融资、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会展商贸等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
第五十五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第二节 加强两岸人文社会交流
扩大两岸人员往来,完善台湾同胞待遇政策措施,为台湾居民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文化、民族认同。
文明出游: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六十七章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旅游产品: 加大创新 文化融合
第六十八章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Ⅱ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取得丰硕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打造温泉之都、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了一批旅游主题年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重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重庆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基础更加坚实。
1.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一五”时期,全市国内、入境和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均获得了高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21.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为25.5%;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2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幅为21.6%;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21.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17.85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68.36亿元。在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重庆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旅游主题年”为抓手,着力推进“太阳”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态旅游、10大乡村旅游、10大名镇旅游、10大温泉旅游等项目建设,构建了包含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温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壮丽的长江三峡、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乌江画廊等旅游精品。
3.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级饭店27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4家,四星级饭店60家,三星级饭店128家,二星级饭店68家,一星级饭店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96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38家,3A级旅游景区32家,2A级旅游景区23家,1A级旅游景区1家。此外,重庆市还组建了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更好的旅游投融资平台。
4.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制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意见》(渝办发〔2006〕22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激活重庆旅游市场优惠奖励政策的通知》(渝办发〔2008〕22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太阳”工程建设的意见》(渝府发〔2008〕131号)等文件,加强了与周边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国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游业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帮助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讲,“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业发达地区、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旅游目的地体系尚不健全。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旅游形象,作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尚待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旅游区域发展不够均衡,纵深发展乏力,空间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仍显粗放。全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组合度好,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目前还有不少高品质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得不够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国际旅游精品。同时,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散客化、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和精致化等方面,市场开发还不到位,游客满意度还比较低。
三是旅游经营主体发育不够成熟。缺少有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业态,市场活力不足。旅游产业链不完善,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游人才和科技支撑亟待加强。旅游产业人才队伍总体上素质偏低,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比例不高,高级管理人员短缺。旅游业科技含量不高,旅游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运用不普遍,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旅游业产业素质、服务品质还有较大差距。
五是旅游产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旅游发展合力不够充分,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全市一盘棋”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
六是乡村旅游发展滞后。主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向乡村旅游延伸不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欠账大。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1.“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宏观环境向好,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全球经济有望温和回升,将有利于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促进各国和地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的互相渗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将为旅游发展创造新机会。低碳经济成为主导发展方式,有利于凸显旅游产业地位。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将推动旅游产业素质提升,并不断催生旅游新业态。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今后一个时期,将处于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期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升级、城乡互动催生新的“消费革命”,国民经济结构也将随之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业将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旅游业发展迎来新热潮,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旅游总收入增速预计将持续高于GDP增速。
二是区域地位凸显,旅游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重庆市我国是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统筹城乡、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开发西部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时期,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渝经济区建立、两江新区崛起等重要机遇。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旅游业被定位为加快和率先发展的行业之一,是重庆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在重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个重庆”助推,旅游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十二五”时期,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全市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状况,整治社会治安秩序,提升健康卫生状况,可望为旅游业的转型升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将对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游部门职权范围相对有限和旅游产业综合性大产业性质之间的矛盾,旅游资源的部门、地区分割和旅游者、旅游要素自由流动需要之间的矛盾,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性和行政区域的层级性之间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在国家层面,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缺乏综合性的根本法,专业性法规体系也不健全。从地方来看,旅游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滞后的地方。特别是在适应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等新领域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是空白,将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三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旅游业在推进“缩小三个差距”中应当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经营主体培育、旅游运营模式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区域竞争加剧。国发〔2009〕41号文件的出台固然给各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业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重庆周边省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和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此外,在国际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能力降低、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可能设置的各种软性贸易壁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庆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发展。

Ⅲ 关中平原城市群揭开面纱 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

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

本报讯(记者张利平李天娇)2月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并同时发布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至此,国家级城市群正式升级为8个。继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关中平原城市群正式加入这一行列。同时,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之后,跻身成为国家第9个中心城市。

《规划》指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个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山西省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甘肃省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8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2%、2.79%和2.14%。规划期为2017—2035年。

战略定位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

立足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挥区位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层次开放平台,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强化交通商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运输通道建设为支撑,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

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

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依托秦岭黄河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立足相对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态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有序构建城乡水系格局,以科学发展和合理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打造显山露水、透绿见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全面建成

西安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功能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宝鸡、运城、天水等重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加快发育,城市间联系更加密切。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彰显。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8-02-08,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Ⅳ 你觉得那座城市能成为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呢

杭州和南京,由于它们都是属于长三角区域,因此放在一起讨论。南京最近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出色,优势明显,今年第一季度在全国排名处于第九的位置。杭州丝毫不会逊色,它是属于互联网之都,未来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两座城市的实力都很强,不管是谁入选国家中心城市都会不服。更重要的是长三角已经有上海,还是让它们挺无奈的。对于这四座城市当中,谁能成为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第一座希望最大,不知你更看好谁?

Ⅳ 国务院明文规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

上海、北京、香港、天津、广州

国家中心城市排名出炉:广州不敌天津
在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排位中,(广东)广州排名落后港沪京,让人好理解;但广州也不敌天津,仅位居第五。昨日(17日),广州市社科院公布的《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报告》显示,虽然广州去年(08年)的GDP突破8000亿元,经济总量在内地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但国际化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弱、金融业发展滞后等因素成为制约广州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前三甲的重大瓶颈。

综合实力存在三大不足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强大与否,决定了它是否在国家或世界的商贸、会展、物流、旅游、制造业等处于经济中心地位。从总体经济规模看,广州经济总量规模偏小。200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低于上海和北京,高于天津,居内地第三位。

广州与发达国家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比较大,2008年广州经济总量大约只有纽约的1/5、东京的1/8,人均GDP约为东京的1/5,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低于发达国家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75%以上)。

广州的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不足。2008年广州研发经费投入153.6亿元,居国家中心城市的第三位,但仅占GDP比重为1.9%,分别比上海、北京、天津低0.7、3.9和1.7个百分点。广州目前的科技研发投入经费约为东京的7%、纽约的10%,占GDP比重1.9%,低于纽约的4.3%和东京的3.4%。在其他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度及实力方面差距也比较大。

对外贸易水平是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2008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额为819.5亿美元,约为上海的四分之一、北京的三分之一、香港的九分之一,与天津相当。在国际贸易、对外投资、跨国公司数量等方面,广州与发达国家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如2008年广州进出口贸易仅有东京的2%、新加坡的8.8%。

广州要构筑“五大中心”

《报告》指出,广州应着力构筑“五大中心”,以强化其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即:通过建设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构筑形成国际商贸中心和大宗商品的“广州价格”;以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为重点,以南沙保税港区等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广州空港、南沙和黄埔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亚洲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强化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功能;以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为突破口,强化南方金融中心功能;以中新知识城和国家级科技共建项目为重点,强化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功能。

《报告》还建议,广州应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一、进行大部制改革,按“大部制”要求设立行政机构,推动管理权限进一步向区(县级市)下放;二、深化广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三、改革公共服务投资体制,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的先进经验,改革公共服务投资体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四、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推进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试验、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如广佛同城化携领珠三角一体化等。

Ⅵ 新郑市的旅游发展规划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全市辖9个镇、3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港区管委会,总面积873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其中市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6万。近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6.6%;财政总收入2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42.9%。继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后,又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并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称号,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郑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震惊中外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创业、建都在新郑,肇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民族圣地。新郑境内古迹众多,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8处。新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郑国名相子产、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等历史名人均出自新郑。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先后建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轩辕黄帝故里、中国侨联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祖山游览区、中国唯一将诗经摆到地面上的主体公园——郑风苑景区、中国藏车最多的车马坑——郑王陵博物馆等景区景点。同时,从1992年开始,我市每年都坚持举办拜祖大典,黄帝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认可,尤其是随着丙戌年、丁亥年和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新郑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新郑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城市。位于中原城市群的腹地,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郑州环城高速、郑石高速,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等国家重
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穿境而过,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落境内,构筑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为适应形势发展,新郑机场正在按照区域性枢纽机场的要求进行改造,目前,新机场航站楼已投入使用,客运、货运停机坪等硬件设施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届时旅客吞吐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
新郑是产业特色较为突出的城市。新郑资源丰富,地下煤炭储量达13.5亿吨,拥有优质大枣20万亩,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新郑产业特色突出,初步建成了台商投资工业园、中原食品工业园、东区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新郑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新郑医药产业园等六大特色园区,拥有“白象”方便面、“统一”食品、“加加”酱油、“好想你”枣制品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医药、煤电等产业体系。其中,年产优质香烟80万箱的河南中烟公司新郑卷烟厂,是全国36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之一;以统一集团、正龙集团、正林食品、加加酱油、奥星实业等30多家知名企业为依托,建成了中原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以韩都药业、遂成科技、羚锐制药等12家规模企业为依托的医药产业,年产水针剂达50亿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医药水针剂生产基地;以福华钢铁、华驰复合材料、郑州鸽瑞等为主导的钢铁产业,年产优质钢铁制品100万吨;以美国西亚斯国际学院、台湾升达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为代表的16所高等院校,常年在校生达10万多人,形成了河南省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
新郑是投资环境比较优越的城市。近年来,我们把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制订并实施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六个园区”的发展规划(一个中心,即以市区为龙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大板块即以京珠高速公路为主线,包括城东区、新郑中原食品工业园、台商投资工业园,辐射薛店、和庄、八千、龙王等乡镇的临空经济板块;以龙湖、孟庄西部、郭店北部等为组团的临郑经济板块;以煤矿、煤化工等企业为龙头,包括辛店、观音寺、城关、梨河等在内的临煤经济板块。六个园区,即新郑东区工业园、新郑中原食品工业园、新郑台商投资工业园、新郑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新郑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新郑医药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港区、薛店、龙湖等为副中心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同时,坚持以诚信招商、以环境留商、以感情融商,修订了《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推行了一站收费、代办服务等新机制,营造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荣获了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园区等荣誉称号。
新郑是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近年来,我们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循环经济和临空经济。在文化经济方面: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以黄帝文化开发为龙头,坚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同步推进,在精心举办拜祖大典的基础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带动了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2007年,共接待游客26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600多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2亿元。在循环经济方面: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先后开工建设了年产300万吨的赵家寨煤矿和年产180万吨的王行庄煤矿,年产240万吨的李粮店煤矿即将开工建设,三石煤矿已列入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几个煤矿全部建成后,年煤炭产量将达1000万吨。围绕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先后招引了国开投煤化工、神龙煤化工等循环经济项目,其中,总投资300亿元的国开投公司煤化工项目已纳入国家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临空经济方面:充分发挥“大交通、大通道、大枢纽”的区位优势,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依托,积极发展以仓储运输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临空经济,先后引进了深航物流、河南中铁物流、华中棉花交易市场、万庄化肥交易市场等物流企业,物流业已成为新郑新的经济增长点。
7

Ⅶ 西部这个城市,成为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是你的家乡吗

西部这个城市,成为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是你的家乡吗

2月7日,西安这座雄踞关中的千年古都,将正式跻身于“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在全国范围内,西安是第9个获此地位的都市。之前的8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有着很多珍贵的旅游资源,简单为大家介绍几个各具特色的景点:

碑林,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18个特殊旅游景观之一,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

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现收藏文物11000余件,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西安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旅游规划包括哪些方面

旅游规划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对规划区域的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版分析和预测;
2、确定规划区的权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3、明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特色和主要内容;
4、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强调策划的创新、个性和特色;
5、提出相关要素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等。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区的旅游发展勾勒理想蓝图。

Ⅸ 国家中心城市有哪些

第一级:直辖市、特别行政区、GDP大于1600亿且市区人口大于200万的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18个)
第二级: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省会、苏锡二市 :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福州、厦门、南昌、长沙、汕头、珠海、海口、三亚、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25个)
第三级:14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且收入高的城市 :唐山、秦皇岛、淄博、烟台、威海、徐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常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温州、泉州、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北海、桂林(24个)
第四级:其他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
邯郸、鞍山、抚顺、吉林市、齐齐哈尔、大庆、包头、大同、洛阳、潍坊、芜湖、扬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个)
第五级:其他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万、重点旅游城市 :承德、保定、丹东、开封、安阳、泰安、日照、蚌埠、黄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阳、肇庆、乐山、绵阳、丽江、延安、咸阳、宝鸡(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