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洪江区旅游资源挖掘论文

洪江区旅游资源挖掘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1-27 21:37:53

旅游资源鉴赏论文

一般很少会提来到旅游资源鉴赏自, 都是旅游资源评价。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有一定的套路, 看看书就知道了。 一般来说先要对资源进行分类。 分类可以按照国家标准。鉴赏主要是定性,定量两方面。
定性主要是一些语言性质的表述, 定量主要是对资源的实质的总结,如数量。面积,质量等。

㈡ 找关于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论文

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㈢ 跪求关于旅游资源管理开发的论文!分全都给你了!

论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摘要]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 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 《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 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 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 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8] 徐蓉.从资源优势看四川旅游业[J].四川省情,2003,(2).
[9] 鄢和琳,包维楷.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1).

㈣ 关于旅游的论文3000字

城市旅游圈竞争力研究
摘要:城市旅游圈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旅游圈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城市旅游圈竞争力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更多旅游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旅游论文
一、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与竞争力要素优化
(一)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类型分析。城市旅游圈是由跨行政区域的不同城市组成的圈层结构,每个城市所在的行政区域都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意味着各城市之间必然存在博弈行为。博弈的结果则会使城市旅游圈内部形成三种不同的关系模式:竞争、合作以及介入两者之间的竞合关系。
1、竞争关系。在以行政边界为单位,考察地方政府政绩,而不是以城市旅游圈为单位考察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情况下,行政区经济利益大于圈域经济利益,各地为争项目、争资金等展开激烈竞争便在所难免。
2、合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具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结构相似或互补的城市为了在激烈的全球角逐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采取类似“正和游戏”的合作战略。
3、竞合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不同地方之间是一种“正和但可变的游戏”的竞争合作的关系。因为不同地方之间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它们之间的合作虽然能够产生价值,但这个价值的总量是与合作的性质密切相关的。
(二)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因素组合。城市旅游圈内部各地区之间在博弈过程中到底是走向合作还是竞争,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合作能否创造额外价值。预期创造的价值越高,不同地区就越能选择合作。如果预期创造的价值不多,不同地区就会考虑零和游戏的竞争策略,哪怕形成报复性的恶性循环也在所不惜;二是城市旅游圈中核心城市(即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如果核心城市的先发行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同时也给城市旅游圈带来整体利益,它的先发行为虽然可能导致其他地区的直接利益损失,但如果这种先发行为带来整体利益能够给其他地区形成溢出效应(即间接利益),而间接利益又大于其他地区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其他地区会选择合作的态度接受核心城市的行为,而不采取对抗性竞争的方式;反之,如果核心城市的先发行为只给自己带来利益,无法增加整个城市旅游圈的整体利益,就会导致其他地区的对抗行为;三是带领者之外的普通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在博弈过程中,为了增进自己的利益,核心城市以外的副中心城市或者其他普通城市也可以采取先发行动,这种行动同样会给包括核心城市在内的其他地区带来竞争和间接利益,并有可能让这个先发行动者成为新的领导者。
二、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与旅游竞争力提升
武汉城市旅游圈是指以武汉为核心旅游集散地,以孝感、鄂州为副旅游集散中心,以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为次级旅游集散中心,即以武汉为首的城市体系为基础,以武汉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多个旅游景区为依托所组成的多层级的空间旅游合作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能为游客一次有效用的出游活动提供足够的产品供应。目前,武汉城市旅游圈作为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轮廓已初现。
(一)武汉城市旅游圈内部关系分析
1、武汉处于绝对核心地位。2007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武汉市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城市旅游圈9市2006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48.8万人次,其中武汉市2006年接待海外旅游人数为41.2万人次,其他8市仅有7.6万人次,平均不到1万人次。这说明武汉城市旅游圈内,武汉处于绝对核心地位,其他各城市间海外旅游者的流动并不活跃,武汉的国际旅客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国际旅游方面,武汉作为旅游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缺乏区域旅游协调的带动机制。
2、其他8城市处于均质状态。根据武汉城市旅游圈9个城市2006年旅游统计数据,国内旅游收入除排名首位的武汉与排名其次的黄冈之间的比值高达11外,其余相邻位次城市间的国内旅游收入比值均在1~2.2。(表1)这表明武汉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在9市中是鹤立鸡群,而其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均质状态。这表明,城市圈内除武汉之外的各城市间,旅游发展合作关系淡漠,旅游发展缺乏层次性,结构较为松散。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该旅游圈内9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都是依靠本市经济发展水平,依据自己的旅游规划进行。各城市旅游发展的均质状态,使圈内各城市旅游发展缺乏层次性,造成旅游产业结构松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影响了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品牌建设及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武汉城市旅游圈竞争力路径研究
1、旅游城市体系空间组织优化。发展武汉城市旅游圈,首先应优化武汉旅游城市体系空间组织。武汉城市旅游圈按旅游地域系统分解为以武汉为中心的一级都市旅游区、以鄂州为中心的东翼城市旅游和以孝感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游副圈。
武汉是整个城市旅游圈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我们首先要加快武汉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发展都市旅游,形成武汉都市旅游区。以武汉这个增长极为中心,以长江黄金水道和京珠高速公路为区域旅游拓展轴线,以点连线带面,充分发挥出武汉作为一级中心旅游城市所具备的辐射功能。
以鄂州为中心的东翼城市旅游链,包括黄冈、黄石、咸宁和鄂州四个城市。其中鄂州是区域型旅游中心城市。这4个城市在接受武汉旅游辐射功能的同时,应加大彼此之间的旅游合作,协调开发,构建武汉城市旅游圈生态旅游区。
以孝感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游副圈,包括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4个城市。其中,孝感旅游经济最为发达,为本区的旅游中心城市。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因此,应首先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4城之间的交通网络,连手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形成武汉城市旅游圈楚文化故里旅游区。由此建立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的旅游城市网络体系,会大大加强圈内各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使旅游合作在武汉城市旅游圈的不同层面上合理开展,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必定将有力推动城市圈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2、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推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湖北省、武汉政府是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的主导者。有关部门应在优化旅游城市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规划》,协调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建立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3、加强旅游精品建设,努力实现品牌形象一体化。武汉城市旅游圈应增强整体吸引力,努力实现品牌形象一体化。武汉城市旅游圈是一个整体,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来体现城市体系的特色,尽快形成武汉城市旅游圈的统一品牌形象,编制出具有武汉城市旅游圈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㈤ 河滨路的旅游资源

河滨路街道萝卜湾辖区
洪江天柱峰景区位于洪江区东南部,距城区3公里,丹霞地貌,碧水宝岛,风光秀丽,内有天柱、弥陀古寺,是集生态、宗教、休闲、探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洪江市一街办事处(1953.1-1960.5)
1953年1月,市人民政府将一、二临时街办事处合并为第一街办事处,下设六个居民委员会.
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滨路分社(1960.5-1962.7)
1960年5月4日,成立洪江市人民公社,一街办事处改组为河滨路分社,六个居委会改为五个管理区。
河滨路人民公社(1962.7-1964.2)
1962年7月18日,撤销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滨路分社改称人民公社。
黔阳县洪江镇一街办事处(1964.2-1966.5)
1964.2.21,撤销河滨路人民公社,,恢复一街办事处名称。
一街办事处革命委员会(1969.1-1976.10)
1969.1月20日,经洪江镇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一街办事处革命委员会,原街道办事处领导任职自然中止。
河滨路办事处(1976.10-1987.12)
一街革命委员会(1976.10-1979.12)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洪江镇一街革命委员会机构无变化。
河滨路办事处(1979.12-1987.12)
1979年12月,一街革委会随行政建制变更为洪江市河滨路办事处。1981年11月,经怀化行署批准为公社级的一级机构。
中共一街办事处支部委员(1959-1960.4)
1959年1月27日,一街办事处设立党支部。
中共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滨路分设总支委员会(1960.5-1962.7)
1960年5月4日,成立洪江市人民公社,一街办事处改组为河滨路分设,成立党的总支委员会。
中共河滨路人民公社委员会(1962.7-1964.2)
1962年7月18日,撤销洪江市人民公社,河滨路分设改称人民公社,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
中共一街办事处支部委员会(1964.2-1966.5)
1964年2月21日,撤销河滨路人民公社和党委,恢复一街办事处和党支部委员会。
中共一街革命委员会支部委员会(1971.6-1976.10)
1971年6月18日,经洪江镇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批准,恢复一街革命委员会党支部。
中共河滨路办事处总支委员会
中共一街革委会支部委员会(1976.10-1979.12)
中共河滨路办事处支部委员会(1979.12-1982.3)
1979年12月,因取消一街革委会,以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命名为河滨路办事处,党组织更名为中共河滨路办事处支部委员会。
中共河滨路办事处总支委员会(1982.3-1987.12)
1982年3月24日,河滨路办事处由二级机构升格为一级机构,设立总支委员会。
中共洪江市河滨路街道工作委员会(1993.5-)
1993年5月30日,经市委研究决定,将河滨路街道党总支委员会改为中国共产党洪江市委员会河滨路街道工作委员会。 1989年9月,河滨路街道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组长:刘应坤。
1990年6月,河滨路街道基建工程队成立,负责人:袁立夫。
1990年10月,河滨路街道统计站成立,站长:杨文。
1991年5月,河滨路街道财会室成立。
2001年3月20日,河滨路办事处司法调解中心挂牌成立。
2001年5月22日,河滨路街道群众文艺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2001年8月,河滨路团工委成立。
2002年12月,中山路居委会被确定为“零失业社区创建试点”。
2003年5月,河滨路司法调解中心、综合治理办公室挂牌成立。
2003年9月,河滨路街道办被评为洪江区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2003年11月,河滨路街道办事处9个居委会经调整,合并成7个社区居委会
2004年3月,河滨路街道办事处被评为洪江区双文明先进单位。
2004年3月,河滨路街道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2005年2月,河滨路街道被评为双文明红旗单位。
2005年10月,桥东社区居委会被命名为“全省民主法制示范社区”。

㈥ 某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论文怎么写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
摘要: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为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跨世纪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早在1994
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把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在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
发和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本文就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讨
论,力求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区域经济;云南省
近年来,云南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在政策方面、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旅游
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审视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开发这一问题上,缺乏科
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下面,仅就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结构分析
1·云南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美丽富饶的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云南地貌波状起伏,山高谷深,河川纵
横,坝子和湖泊众多,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既有近代火山地貌,又有现代冰川。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
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南、向南流去。其基本地貌特征为自西北向东南分三个阶梯。
迪庆州为第一级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为第三梯层。云南江河众多,山水
相依,气象万千,著名的有: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迪庆香格里拉大峡谷、丽江虎跳峡、罗平小三
峡等;湖泊星罗棋布,其中以景色秀丽而著称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云南有“植物王国”,
动物王国”,“药物王国”,“大自然花园”等美称。云南森林面积近1000万公顷,覆盖率为24·2%,木
材积量9·88亿立方米,是我国两大林区之一;观赏植物达2000多种。云南野生动物之多,为全国之
首,脊椎动物达1737种,占全国种类的58·9%。
云南季风气候极明显,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加之全省地形地貌
复杂,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有的地区长冬无春,春秋较短;有的地区终年
如夏,一雨成秋;不少地方四季如春。总的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雨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
均;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云南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禄丰、开远腊玛古猿的发现,证明远在800
万年前,滇中地区出现了“正在形成的人”;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早在170万年前云南已经是早
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另外,云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云南省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25个;为
全国之冠。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语言艺术,这是最令人向
往的地方之一。
2·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
云南旅游业始于50年代。195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组建中国国际旅行社昆明分社。昆
明分社和昆明饭店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开展旅游服务工作。后来又增挂云南省华侨旅行社的牌
子(云南省中国旅行社前身)。这时期由于全省的旅游业务主要是接待社会主义国家的旅游者和回国
华侨,业务范围有限,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旅游业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8年3月,成立了云南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上,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四大
支柱产业之一,确立了云南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揭开了云南旅游业大开发的序幕。
云南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上形成三条旅游线:昆明—石林—阿庐古
洞—普者黑—鲁布格为主的滇东南旅游线;昆明—大理———丽江和保山,腾冲、瑞丽为主的滇西旅游
线;昆明—思茅—西双版纳为主的滇西南旅游线;已建成除昆明外的大理、丽江、景洪、瑞丽4个旅游
集散地;已建成5个旅游区:(1)以昆明为主的滇中旅游区;(2)以丽江为主的滇西北旅游区;(3)以大
理为主的滇西旅游区;(4)以景洪为主的滇西南旅游区;(5)滇东南旅游区。并形成了六大产品:(1)观
光世界罕见景观的观光旅游;(2)享受四季如春温和气候的度假旅游;(3)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旅
游;(4)距赤道最近的雪上旅游;(5)动植物王国的热带动植物旅游;(6)丰富多彩的综合娱乐旅游。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展程度不够
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大都停留于旅游资源的表层开发,开发出来的产品属于初级旅游产
品。近两年来,我省旅游产品结构仍以观光度假和商务旅游为主,其它旅游产品只占领市场份额的很
少一部分,产品结构严重倾斜,近似于单一,大大制约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观光度假和商
务旅游因其产品增值能力差,属资源的表层开发,由此可见我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2·开发范围窄
云南旅游资源覆盖面极为广阔,除滇东北地区外,基本上各地州都有其较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但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主要是旅游地知名度和客源数量)我省在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上,对昆
明地区和滇西北地区开发力度较大,而对其它非热点地区,开发投入较少,致使我省旅游资源开发面
相对较窄。
3·项目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市场为导向,但市场机制是具有盲目性的。如何克服开发过程中的盲
目性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关键性问题。云南旅游市场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有
了长足进展,但在开发过程中,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什么样的项目赚钱就一
窝蜂而上,欠缺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和考虑。在投资项目时没有经过科学分析,造成了项目重复建设,
使旅资源的利用陷入了较为盲目的状态。
4·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性差,保护力度不够
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不仅表现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上,它还表现在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虽
然我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在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我省旅游
开发缺乏对旅游文化的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的综合利用,缺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
性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发展后劲令人担忧。另
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力度不够,破坏性开发现象时有出现。我省西北部地区的迪庆州中甸
县白水台风景区,由于当地旅游部门缺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让游客随意到白水台上行走,致使
白水台风景区在先期开发过程中就遭到破坏。
5·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不够
旅游业的发展应强调实效,树立“大旅游”的发展思路。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应注意
开发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针对本地区旅游资源情况,制定长期性
的发展战略,在开发过程中,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旅游业发展中的坚强实体,在这个实体的
密切协作下,把旅游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使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作为系统工程来看待。我省
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因种种原因,系统性不强,没有一个统一规划,欠缺对长远利益的考虑,“羊头
效应”较为明显,这不利于我省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其它产业发展。
6·没有充分挖掘人力资源
传统观念认为:旅游资源是自然风光资源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据此,笔者认为:人
力资源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把人力资源的有
效利用和对自然、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加科学、有实效。云南省
旅游资源开发尚属初级阶段,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利用是旅游资源开发产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我省
过去的发展变化表明: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是任何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旅游资源具有重复利用的价值。一般说来,旅游资源不会因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被消耗掉。
旅游者经过旅游活动后带不走旅游资源本身。旅游者带走的只能是在旅游活动中使用资源的感受和
经历。因此,只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采取合理的旅游开发方式,就可以获得旅游资源的永续利
用。旅游资源开发本身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优美景观的过程,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
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这就更需要保护和建设与自然协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和旅游环境。笔者认为
在今后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云南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充分发掘云南省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深层次挖掘可开发
利用的有效资源,不要把开发仅仅停留在满足传统的观光度假游之类的表层开发上,要注意找出旅游
资源的丰富内涵,把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新经济增长点,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
发展优势。
2·把开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开发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切忌为了眼前经济利益
而进行毫无保护的破坏性开发。云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各地、州均有其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所
以,在开发过程中应把视野放开阔一点,不要把开发紧紧盯在“一点(昆明)两线(丽江、大理—西双版
纳)”这些热点地区,这样才能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另外,在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同
时,不能忽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不然会形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走
进死胡同。
3·强调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首先,要树立“大旅游”的发展观念。云
南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便要求在资源开发问题上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从以往我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来看,这一点做得是不够的。旅游资源的系统开发应在政府有关部
门的引导下选择最优方案来进行。最好能够用投标的方式,让开发商作出最理想的方案,然后经过论
证后执行。这样做,还可以有效避免开发过程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避免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不必
要浪费。
4·把人力资源利用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智力因子的挑战。充分调动和发
挥人的作用是旅游资源开发最终成功的关键。云南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增
多,如何把人力资源管好、用好是旅游主管部门和各旅游企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我省由于地处
边疆地区,教育相对而言比较落后,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所以,把人力资源利用好;特别
是那些拥有扎实旅游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把先进的旅游知识、发展
理念同我省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我省旅游业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大步迈进!

㈦ 山西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8000字论文)

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夯实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基础
1.是加快旅游服务要素支撑体系建设。旅游的六大要素要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缺一不可。旅游产业要升级,必须围绕这六大要素来做文章。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分层次、分结构、分要求、系列化、多样化提供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整体产业发挥综合效果。进一步加快我省高星级旅游饭店建设工作,培育我省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旅行社集团。
2.进一步发展交通配套服务,完善道路标示、旅游标示,合理规划建设配套的加油站、停车场、修理、冲洗等综合配套服务。
3.大力拓展旅游信息服务,形成省、市、县和主要旅游景区分层管理,相互补充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加快山西旅游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省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4.加快旅游投资体系建设。建立省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积极向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融资,充分利用民营和社会资金,引导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我省旅游业。
5.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以法规建设为重点,加强行业管理,抓好旅游安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塑造“诚信山西”、“安全山西”的旅游形象。
6.继续指导长治、运城、侯马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力争使长治市在2009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二)实施精品战略,提高山西旅游核心竞争力
以2008年奥运旅游宣传推广为借鉴,努力在市场研究、宣传促销体制机制、重大活动策划组织和宣传促销方法上实现创新与突破,加快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觅祖、太行山水、黄河风情、红色旅游六条旅游精品线的建设。
1、举全省之力,精心策划,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宣传、大促销网络和联动机制。以“赛在北京,游在山西”为借鉴,打造全球化背景下山西旅游品牌。
2、创新机制体制,深度拓展国际国内重点客源市场,积极探索主要客源市场促销“本土化”的形式与方法。以我省主打线路产品、重点目标客源市场为目标,分线路、分市场,积极协调我省旅游单位组成多个旅游宣传促销联合体,逐步建立全球化的山西旅游营销网络。通过联合印刷宣传品、联合打造精品线路、联合媒体广告宣传、联合举办节庆活动等形式,广泛激发、招徕潜在客源。
3、重点抓好以下旅游节庆活动:晋商社火节、寻根祭祖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大同云冈恒山旅游文化节、晋商国际旅游文化交流节、运城关公旅游文化节。积极引进国外、省外大公司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设计、制作适应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系列旅游宣传资料,形成山西省旅游宣传品牌体系。
4、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尽快实现我省无障碍旅游。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顺应跨省旅游加快发展的趋势,以更宽的视野,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措施,努力推出一批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促进我省与沿黄协作带、环渤海、中部省份的旅游业大合作,大发展。
5、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底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展示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市场系统建设中,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发展旅游业,使我省旅游精品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增强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
6、发放旅游一卡通,优惠景区经典门票等政策促进山西旅游发展。
(三)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战略,不断激发旅游产业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旅游市场体系,推进旅游企业运营机制改革,要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旅游企业参与我省旅游企业改组、改造和重组,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大集团。深入落实《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旅游企业增添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开放步伐。加快与世界旅游业的融合,加大与海外旅游业界的交流,积极参与旅游国际合作和区域协作,加强与境外旅行社双向合作,形成互为旅游目的地,入境游和出境游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完善旅行社和导游管理制度。培育旅行社行业批发、代理的分工体系,建立健全导游执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导游人员社会化管理。
四)加强旅游规划和法规建设,不断优化我省旅游发展环境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旅游产业规划。依据“十一五”规划方案,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
二是推进旅游法规建设。

㈧ 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的开头

不是专业人士,带你找点资料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㈨ 浅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 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现资源优势,也形成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应整合各种资源,开辟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拉萨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收入32.8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0%。

近年来,拉萨市又开始着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众所周知,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要让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发展,旅游也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拉萨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拉萨旅游开发必须注重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持规划先行、实现科学开发,坚持保护为先,坚持精品路线,坚持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市场宣传促销、旅游服务等多渠道多层面加强旅游环保宣传教育,做好道路沿线和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垃圾污染清理整治工作。在景区景点周围禁止采石、采矿、挖沙、开荒、狩猎和采伐林木等破坏景观的行为。遵循旅游环境承载力规律,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积极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如徒步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

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拉萨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向产业领域拓展,把文化优势放到旅游市场加以发挥,把广阔的旅游市场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平台。旅游业要将文化、文艺队伍作为发展、繁荣旅游产业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民间文艺人才和开发商的作用,把文化推向旅游市场,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活跃旅游市场。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现资源优势,也形成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应整合各种资源,开辟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

㈩ 跪求一篇关于扬州旅游资源特色的论文

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扬州万花会4月18日在它的发源地得以恢复举办。首届扬州万花会由中国花卉协会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扬州市园林局承办,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花木协会协办,为期1个月。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刘向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刘向东在致辞中说,扬州1万花会以花文化为主题,以古典历史名园为载体,充分挖掘和表现地方特色,多方位展示花卉与园林、花卉与民风民俗、花卉与宗教文化等内涵,进一步拓展了花文化传播发展的思路,对弘扬文化、引导消费、繁荣市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万花会的举办将对推动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主题展示是万花会的重点 万花会活动主要由揭幕仪式、主题展示、游园活动3部分组成。主题展示又分为花卉展示、花文化展示、万花神韵国际花卉展和花卉学术研讨会等4部分内容。主题展是万花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点在瘦西湖景区万花园内。于2007年复建的万花园投资近2亿元,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0余亩,主要依托瘦西湖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花文化为主题,以古典历史名园为线索,着重恢复完善瘦西湖“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白塔晴云”等景区,具有花事、博览、观奇、体验、智趣、休闲、教育、生态、娱乐、审美十大功能。新建的万花园既与瘦西湖公园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又彰显个性、体现特色,不仅在面积上扩大了瘦西湖公园,更在文化内涵、历史延续、传承创新等多方面丰富了瘦西湖公园。 花卉展营造“万花的世界” 花卉展示是体现万花会特点,吸引游客参观的因素之一。本届万花会花卉总用量达到260多个品种、200多万株。几万株郁金香被栽种在万花园内的主要游览线上,1万余株月季、20余万盆包括美女樱、四季海棠在内的时令草花被制作成花溪、花坛、花门、花廊等花卉景观和春夏秋冬四季花境。此外,还专门引进了毛地黄、耧斗菜、花叶长春蔓、银叶菊、虎耳草、虞美人、彩星花、贝母、醉蝶花、紫御谷、桂竹香、桔梗、薰衣草等花卉新优品种近60种10万多株。万花园内呈现出处处以花为题、步步花香流动的一片“万花的世界”。 花文化展让人们直观了解花卉与文化的关系 万花会花文化展示选址非常到位。展示地设在万花园餐饮别墅内,一派竹篱茅舍、农家小院风情,大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之境。花文化展示主要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分区对花卉保健、花卉美容养生、花卉与食品、精品花卉菜肴与饮品、花香疗法等进行了系统展示。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周武忠介绍,本来设想聘请知名厨师现场表演制作花卉食品,让观众亲自品尝花卉美食,亲身感受花卉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但由于场地限制,厨房设备有限,最后只好作罢。 花卉与工艺美术历来密不可分。扬州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与花卉紧密相关的精美工艺品,如通草花、绒花,历史悠久,作品逼真,工艺大师用制作通草花技术制作的平时难得一见的工艺琼花惟妙惟肖。花文化展中展出的由扬州著名工艺大师制作的琼花、菊花、盆景等几十盆通草花及绒花,造型别致,色彩缤纷,几乎可以假乱真。此外,还展出了以花卉为图案的著名的扬州漆器,以及近40幅以扬州梅花、琼花、紫藤、荷花、菊花等为图案的高品质国画作品。 万花神韵国际花艺展将花文化传达给观众 除通过图文展示将花文化传达给观众外,花艺现场表演、互动是将花文化传达给观众的最好形式。美的作品就应有与之相配的地方进行展示,本次花艺表演展示就选择在万花园中最美的一处建筑“石壁流淙”内进行。展馆分为中国馆、韩国馆、日本馆、花艺表演馆,其中中国馆又分为大陆馆、香港馆、台湾馆。来自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北京、江苏等省市的31位著名插花花艺大师制作了上百个精美的插花艺艺作品,并布置在各个展馆内供观众品评欣赏。花艺表演馆主要用于花艺师现场制作花艺作品、向观众普及花艺知识。参加表演的花艺大师们都非常重视此次比赛,日本、韩国的花艺师在表演中都穿上了在本国也只有在重大活动或节日中才穿的民族服装。日本花艺师身穿和服,在茶道表演和舒缓悠扬的民歌声中插制出了一件件具有东方特色的花艺作品。韩国花艺师在表演过程中,韩国济州岛市市长正好来到表演大厅观看,花艺师表演完成后,与市长及其他一些花艺师一起合影留念,场面温馨感人。台湾花艺师在表演过程中,一旁的讲解师对其作品进行了现场解说。讲解师绘声绘色的演讲,让观众对每个花艺作品理解得更为深刻。花艺表演结束后,花艺大师们载歌载舞,场面热烈。 花文化学术研讨会从理论层面探讨花文化 花卉展示、花文化展示、花艺作品等展示可最直观地将花文化传达给观众,花文化学术研讨则从理论层面来探讨花文化的内涵。在同期举办的“2008中国扬州国际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亚太地区插花艺术联合会会长尚纪平、台湾省中华人文花道协会会长王国忠以及日本花道小原流家元一级教授荻古靖、韩国国际花文化交流协会花艺术联合会会长朴善良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马特(Maarten Jongsma)等专家分别就“荠菜花与上巳节”、“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发展”、“插花与日本人的生活”等主题作了精彩演讲。内容涉及花卉与节事的联系,日本、韩国花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荷兰花文化如何与旅游业结合等内容,充分体现了“花卉·艺术·生活”这一主题。同时,专家们还围绕“如何办好万花会”进行了讨论。 游园活动加强与游客互动 为突出万花会的互动性,主办方特别准备了多项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在万花园内有6部长6米、宽2.8米的豪华花车,专做巡游表演之用。这6部花车分别以万花仙子、琼花、芍药、欢乐万花园、福娃迎奥运、诗画瘦西湖为主题。其中以琼花为主题制作的花车灵感来源于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典故,而以芍药为主题的花车灵感则源于“四相簪花”的典故。据史料记载,北宋庆历年间韩琦镇守淮南时,后花园中有一株芍药忽然开了4支花,韩琦请王琏、王安石、陈升之前往观赏,并剪下4支花4人各簪一支。后来这4人都相继官至宰相,“四相簪花”的典故由此而来,芍药也被称为“花相”。 万花园内还安排了10名有亲和力的演员穿着奥运福娃、花仙子等卡通服在园内巡游,成为万花园内一景,游客纷纷与之拍照留念。此外,游客还可以观看室外演出的大型木偶剧《琼花仙子》,欣赏扬州弹词、扬州清曲等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节目,参与花谜竞猜、击鼓传花、抛花球等活动。万花园中,处处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据了解,在双休日,约有6万名游客前往赏花,在平时每天的游客量也达到1.5万人次。 周武忠告诉记者,首届万花会是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首次与地方合作的一种尝试,意欲将花文化与地方旅游业结合起来,没想到如此成功。所以今后不能仅就花文化论花文化,而应将其与其它产业结合起来,效益就会倍增。当然,没有产业基础就没有花文化发展根基,花文化只有与产业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