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團游開發 » 青海旅遊公司市場調研

青海旅遊公司市場調研

發布時間: 2021-03-16 12:11:46

㈠ 本人在青海,請問現在土雞市場如何,怎麼做市場調查

調查一下當然很好了,但是市場是很大的,人口這么多,雞的需求量也很大, 生意是自己做出來的。
我們「湖南沙田土雞」就是供不應求。

㈡ 《旅行社條例》實施背景下旅行社經營管理的SWOT分析

我國商務旅遊市場的優勢
市場規模逐年增大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公務員,每年各種會議、視察、調研活動所產生的商務旅行形成了一個大市場,如按人均每年出行三次算,全年商務旅遊總量可達1.2億人次。美國運通公司調查顯示近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商務旅遊市場。
商務旅遊市場收入穩定 由於商務旅遊是以商務或其他特定的活動目的為導向,因此通常其事前計劃性強,且活動具有重復性。這就形成了商務旅遊的穩定性特點。另外商務活動的重復性能產生穩定的旅遊客流和收入,無明顯的季節性和淡旺季差異。
商務旅遊市場利潤豐厚 商務旅遊的消費者構成的特點決定了其中自費的比重不大,且商務旅遊者所產生的費用是依照所在組織的內部規定或商務活動的級別標准而定,價格因素並非決定因素,故相對於休閑旅遊,其消費能力更高,商務旅遊的利潤率也高達20%~30%,遠高於一般休閑旅遊。
我國商務旅遊市場的劣勢
企業的商務旅遊意識淡薄 我國企業還不能真正區分商務與常規旅遊項目,旅行社在其行程之前雖是按商務旅遊來設計和規劃的,但之後就變成了簡單的常規旅遊。企業也認為旅行社就只是做個景點導游等,企業和旅遊社沒有形成共識,市場相應規則也沒有成型。
商務旅遊市場專業性匱乏 專業化是我國許多城市發展商務旅遊的軟肋,這是商務旅遊發展進程中繞不過的門檻。專家認為,商務旅遊有很強的系統性,不僅需成熟、專業的旅遊公司來運作,還需相關政策、相匹配的旅遊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的支撐。目前,國內缺乏較專業的商務旅遊公司,且商務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分支,在我國也沒有固定的功能齊全的專業城市予以匹配。
我國商務旅遊市場的機遇
商務旅遊宏觀經濟環境良好 我國經濟總量高速增長,將促進區域經濟的競爭與協作進一步增長,為商務旅遊市場的擴張產生了內在的活力;對外經貿交流不斷增加,為商務旅遊發展提供了現實的需求;外資的大量進入,體現出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中的步伐加快,為我國商務旅遊的發展提供了不斷增長的發展空間;我國旅遊業良好的發展態勢和進一步的發展要求,對商務旅遊的發展產生根本性的要求,而且商務旅遊對優化和提高我國旅遊業整體質量將產生應有的作用。
政府支持 為打造旅遊強國,我國政府一直大力扶持旅遊和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政府還大力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高等院校也培養了大批旅遊人才。
客源市場前景廣闊 我國與國外的商貿往來頻繁,2008年奧運會及世博會的申辦成功,更加吸引眾多的商務旅遊者,在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的背景下,地區性和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活動與日俱增。據萬方數據公司統計,每年全國性學術會議在一千個以上,區域性學術會議更是不計其數,學術市場發展十分迅速。
我國商務旅遊市場的挑戰
商務旅遊市場競爭加劇 更多的國際旅遊巨頭正迅速進入我國市場,他們通過這一領域內的長期積累,獲得了很高的商譽,正如外資咨詢公司在我國的成功一樣,這有無法比擬的優勢開拓我國高端商務旅遊市場。美國運通、羅森•布魯斯等全球較大的專業商旅服務公司已經相繼涉足;同時,國際知名的萬豪、洲際等酒店管理集團也宣布進軍中國商旅市場,國內商務旅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國內旅遊企業經驗缺乏 我國大多數旅遊社提供的是其在自身資源約束下獨自設計的一系列旅遊產品,具有非定製化的特點,而商務旅遊則不僅受到旅行社自身資源的約束,同時還須對客戶提供商務旅遊的咨詢服務,在客戶的要求下提供量身定做的旅遊產品,定製化是其主要的特點,而傳統旅遊企業從理念、人才、經驗上都很缺乏。
企事業單位對商務旅遊開支控管趨嚴 商務旅遊開支急增,企業越來越需要尋求能夠提供專業服務和范圍最廣泛的旅遊咨詢服務機構,使商務旅遊達到較高的成本效益,許多大企業已建立了差旅制度,理財風氣已從民間企業擴大到政府部門,通過企業差旅管理控管財務已是大勢所趨。
我國商務旅遊市場的戰略選擇
重視「個性化」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喜歡張揚個性,個性化的旅遊產品也越來越受歡迎。目前在商務旅遊市場也是以散客佔多數,針對商務旅遊者消費能力較強,對價格不敏感,以及消費結構比較集中和對現代辦公用具需求較大的特點,中國的旅行社可提供一些價格相對偏高,但服務上極具特色和個性化的旅遊產品,供其自由選擇。同時須注意到文化差異對商務遊客的影響,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遊客提供差異化、具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商務旅遊產品和服務,以充分滿足遊客的需求,從深度上提升我國商務旅遊開發和接待的水準。
全面介入企業的差旅事務
商務旅遊市場中的實際情況,使市場促銷有別於一般旅遊產品。商務旅遊的購買者是企業,而消費者是員工,購消分離,這種屬性決定了商務旅遊市場開發的深層次目標並不在於代訂機票、預訂客房等表面文章,而要進入企業管理層面,通過調查企業的差旅管理政策並提出建議,制定合理的計劃和管理流程,協助企業進行集團化采購並有效地控製成本,充當企業的戰略夥伴和差旅顧問,其中促銷的關鍵在於對企業的管理層進行促銷。
培育定位準確的特色產品
企業要重視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圍繞各地旅遊資源優勢,找准當地特色,注重文化差異,形成企業自己的特色產品,挖掘客戶,逐步形成自己的客戶群,完善優化產品,鞏固自己的市場份額。在國際商務旅遊市場應重點提供高質量的產品,逐步形成品牌。所謂高質量的產品,就是達到和形成流暢的服務鏈,形成合理的產業群,形成連動式的業務推進,形成深厚的經營內涵;國內商務旅遊還是發育中的市場,發展空間很大,應當迅速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主動尋求客戶建立關系,運用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實施關系營銷,提升經營水平。同時,縱向上應避免與同行企業在業務上的直接競爭,分析中國一般商務市場、政務市場、學術市場和其它市場的特點,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准確層次定位,有針對性的設計出適銷對路的商務旅遊產品。
通過合資從高端起步
及時培育我國商務旅遊市場的領袖型企業,通過這些企業整合商務旅遊市場格局,可採用合資方式,能形成合作雙方的優勢互補。國外的大型旅行社有自己成熟的商務旅遊運作模式,專門人才也是國內旅遊企業最為缺乏的資源,這也正是外資方的優勢之所在。兩者相互結合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國內業務框架。
培養專業人才
由於國內商務旅遊市場形成起步較晚,但商務旅遊的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因此對於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驗要求比傳統業務更高。我國旅行社在開發商務旅遊市場方面卻尚顯不足,少數合資旅行社的高管基本上都是外方人員。為了能夠在商務旅遊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國的旅行社應及早做好高端人才儲備,同時應注意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樹立商譽基礎。
旅遊營銷三十六計
一、營銷理論綜述
營銷是個人和集團通過創造並同別人交換產品和價值以獲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種社會過程。其關鍵在於弄清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慾望,並比競爭者更有成效、效率更高地滿足其期望。(一)旅遊營銷的重要性
市場營銷觀念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經營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經營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它是企業營銷活動的一種導向,一種哲學。市場營銷觀念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形成,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形勢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市場營銷觀念的正確與否對景區、企業經營的成敗興衰,具有決定性意義,也對企業營銷管理的成敗,關系很大。
面向21世紀的旅遊業,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在形象力、營銷力和產品力上做好文章,整合資源,營造氛圍,精心策劃,強勢營銷,創造需求。應與消費者建立長期的、雙向互動的關系,尤其在營銷力上,更要靈活運用目的地整合營銷(IMC)理念,改變營銷的思考重心,由4P』S(產品、價格、促銷、渠道)轉向4C』S(顧客、,建立一種由外向內的營銷策劃模式。
經驗表明,景點將門票收入的10%左右用於營銷是比較現實的。在特別需要時,增加新設施時,超過這一比例也是必要的。(二)旅遊營銷的五個階段
近二十年來,我認為可以把旅遊營銷觀念簡單的分為如下五個階段,即從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等五個階段的演變。
近20年來,我國旅遊發展的理念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資源導向?市場導向?產品導向?營銷驅動。第一階段是旅遊業的興起階段,當時商品經濟和市場觀念尚未形成,旅遊市場處於賣方市場,發展旅遊的出發點往往根據旅遊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來確定旅遊區(點)的建設和有關旅遊設施的配套等內容;第二階段是市場導向階段,該階段學術界曾存在爭論,即資源與市場二者關繫到底如何,現在比較一致的觀點則是以市場為導向,但也不能忽視資源的基礎功用;第三階段,是一個資源、市場、產品、形象策劃和營銷一體化的綜合階段,可稱之為產品導向階段。它是從分析、研究市場出發,對市場進行細分,確定目標市場,針對市場需求,有資源則對資源進行篩選、加工或再創造,沒有資源也可根據市場和本地的經濟技術實力進行策劃和創意,然後設計、製作、組合成適銷對路的旅遊產品,並通過各種營銷手段推向市場,其核心思想就是「市場—資源—產品—形象—市場」;當前階段,旅遊工作者和研究者在旅遊目的地(景區)的一體化綜合開發上,又導入了旅遊識別系統(Tourism Identity System),更加重視旅遊形象設計在旅遊業發展中的作用,注重構造和完善視覺識別系統(VIS),強化景點的行銷功能,增加其在旅遊市場的競爭力。
(1) 生產觀念導向 改革開放初期,海外旅遊者蜂擁而至,旅遊供不應求,旅遊發展流行「以產定銷」的「生產觀念」,即「我能生產什麼,就賣什麼」。其口號是「我有什麼,就賣什麼」,於是,「推銷觀念」成為企業的主要的經營思想。(2) 產品觀念導向 產品導向認為,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是旅遊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為顧客喜歡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這個階段,似的高品位的旅遊點、快節便利的交通工具、豪華舒適的酒店、美味可口的美味佳餚以及規范熱情的服務,都體現出來了。但是,往往,經營者又忽視了市場的需求及其變化。(3) 推銷觀念導向 推銷導向認為,旅遊企業除了提供質量好的產品和服務外,還應組織人員主動出去推銷,尤其是景區的選擇餘地很多,替代性很強,就需要積極推銷。但對於供求不對路的非渴求產品,乃至對過剩過時產品,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於推銷出去。我國純觀光型旅遊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推銷效果不好,就因為許多地方產品老化,推銷起來也有難度。(4) 營銷觀念導向 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的時候,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意識沖擊著現代旅遊。是在上述三種導向的挑戰而出現的一種企業經營哲學。營銷導向認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是正確確定目標市場,其營銷觀念與生產觀念顛倒了過來——顧客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企業就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客人就是上帝、賓客至上、客人就是衣食父母、客人總是對的等營銷思想,屢見於旅遊業的宣傳口號之中。(5) 社會營銷觀念 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必須與全社會、全人類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對於旅遊開發和發展所引起的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就不能等閑視之,建設綠色景區、綠色賓館、綠色交通等,實施ISO14000環境認證體系。
(三)發展趨勢1、從跟隨營銷到創造營銷
從 1 979年到 1 980年,市場營銷理論重新引進我國以來,許多企業由不知市場營銷是干什麼,到廣泛運用市場營銷原理和策略指導企業實踐,市場營銷有了長足發展。經過十幾年的營銷實踐,我國的市場營銷主要是一種跟隨營銷。企業跟在市場後面開展營銷活動,市場需求變了,營銷活動跟著才變,即「跟著市場走」。跟隨營銷使企業被動地適應市場,往往是市場需求已明朗化,甚至出現了「搶購」風,企業才進行生產或銷售,從而使企業的生產銷售總是比市場需求慢半拍。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和市場競爭日趨激化,許多企業深感「跟著市場走」不再可行,企業只有走在市場前面,才能在競爭中生存,即企業「牽著市場走」,由跟隨營銷轉向創造營銷。創造營銷是把人們潛意識的、模糊的、不清晰的需求有意識化、明朗化、清晰化和現實化,並通過市場營銷加以滿足,這是一種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做法。因此,創造營銷是更好地依市場需求發展走勢開展營銷活動,使企業的生產銷售與市場需求之間保持「快半拍」的狀態,從而牢牢掌握市場主動權。市場營銷觀念認為 :企業要實現自己的經營發展目標,關鍵在於正確地確定目標市場的需求和慾望,並且比競爭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傳送目標市場所期望滿足的東西。簡單地說就是「熟悉你的市場,並更好地去滿足它」,其口號是「消費者需要什麼,我就賣什麼」,提供你能售出去的產品。2、從單一營銷到整合營銷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其基本含義是「要求充分認識用來制定綜合傳播計劃時所使用的各種帶來附加價值的傳播手段——如普通廣告、直效廣告、銷售促進和公共關系,並將之結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連貫性的信息,使傳播影響力最大化。」消費者對一個公司及其各個品牌的了解,來自他們接觸到的各類信息的綜合(包括媒體廣告、價格、包裝、售點布置、促銷活動、售後服務等),整合營銷傳播的目的在於使公司所有的營銷活動在市場上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進行「一對一」傳播,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的印象和情感認同。這種消費者建立相對穩定、統一的印象的過程,就是塑造品牌,即建立品牌影響力和提高品牌忠誠度的過程。「在推介產品時要集中資源、全方位、立體包裝來推,包括請專家和新聞媒體一同來做。」「做市場一定要有耐心,也許前面的投入會很多很多,但堅持下來以後,收入就會很豐很豐。」 理念+全力實現理念+實現理念的合作夥伴。3、從「渾濁」營銷到綠色營銷 旅遊業最初被稱為污染的產業,環境保護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來,在國外興起的綠色營銷引起我國企業界的高度重視,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綠色營銷正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運用。綠色營銷是一種旨在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市場營銷,它要求企業把市場需求,環境保護和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在市場營銷過程中,不僅要維護企業自身利益,還得承擔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綠色營銷是一個復雜的營銷過程,需要搜集綠色信息,捕捉綠色機會,發現綠色需求,擬定綠色計劃,制定綠色價格,開展綠色促銷等,但核心是開發綠色產品。綠色產品是一種無污染或無公害的產品。 4、從有形營銷到形象營銷在當今激烈的旅遊市場競爭中,形象塑造已成為旅遊地佔領市場制高點的關鍵。旅遊產品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旅遊產品要靠形象的傳播,使其為潛在旅遊者所認知,從而產生旅遊動機,並最終實現出遊計劃。國外旅遊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遊者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遊者產生一種追求感,進而驅動旅遊者前往。形象樹立對於旅遊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功的旅遊目的地,大多具有獨特迷人的旅遊形象。旅遊業發達國家開發旅遊的成功經驗是塑造整體旅遊形象,旅遊開發追求一種將整體而非若干景點作為旅遊吸引力因素來推動市場,依靠形象吸引旅遊者前來旅遊。新加坡和香港就是注重形象塑造使其旅遊業常勝不衰的成功典範。旅遊形象指的是旅遊目的地,包括其旅遊活動、旅遊產品及服務等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總體印象。區域旅遊形象策劃是受企業CI策劃的啟發和廣告業的影響帶動,以及國內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同時伴隨有強大的市場競爭)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在對旅遊地和旅遊景點的傳統意義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形象識別和營銷系統。5、從對抗營銷到合作營銷 傳統的市場營銷觀念總是把競爭對手視為敵人。這種觀念往往導致競爭雙方兩敗俱傷。回顧我國十幾年的市場營銷,對抗營銷現象相當普遍。諸如同行業、同類產品中,你搞一種特價銷售,我也如法炮製 ;你生產某種產品,我也生產 ;你宣傳你的產品好,我說我的比你更好,等等。其實,「你死我活」並不是市場競爭的唯一「活路」。「共存共榮」,攜手前進才是更好的「活法」。近年來,我國一些景區開始由對抗營銷轉向合作營銷,他們把對手當成朋友、夥伴,在市場競爭中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共同發展。如大西南黃金旅遊圈。
二、旅遊營銷相關理論簡述
1.旅遊者心理需求 安樂小康型 追新獵奇型 喜歡熟悉的旅遊地 喜歡人跡罕至的旅遊地 喜歡熟悉的旅遊活動 喜歡獲得新鮮經歷和享受新的喜悅 喜歡陽光明媚的娛樂場所 喜歡新奇的不尋常的旅遊場所 活動量小 活動量大 喜歡乘車前往旅遊地 喜歡坐飛機前往旅遊地 喜歡設備齊全、家庭式飯店、旅遊商店 只求一般的飯店,不一定要現代化大飯店和專門吸引旅客的商店 全部日程都要事先安排好 要求有基本的安排,留有較大的自主性、靈活性 喜歡熟悉氣氛、熟悉的娛樂活動項目,異國情調要少 喜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晤、交談
很顯然,安樂小康型人格的人強烈要求生活有可測性,其習慣作法是乘車到他所熟悉的旅遊地。他最強烈的旅遊動機是休息與輕松。他理想中的旅遊就是有條不紊,事先安排好的。而追新逐奇型人格的人則不同,其習慣作法是乘車到不為他人所知的旅遊地。他喜歡乘飛機,喜歡異國情調,喜歡全新的經歷,避免千篇一律。安樂小康型人格的人在經歷一段較長時間以後,也會步追新獵奇型人格的人的後塵,陸續擁到追新獵奇型人格的人曾旅遊過的地方。
B.激勵性:當人們知覺到距離遙遠時,既可能阻止旅遊行為的產生,也可能激勵旅遊行為的產生。距離遙遠激勵人們旅遊行為的產生,尤其在以觀光為目的的旅遊中作用最大。使用這一原理解釋人們的某些旅遊行為,如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美國旅遊者選擇塔希提比選擇夏威夷度假的可能性更大。雖然旅遊者在兩個海島上都可以參加基本相同的活動,獲得同樣的樂趣,但是,塔希提遠得多,它就因為距離遠而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西部相對於中國的主體海外市場及沿海高出遊力地區來說,總體區位較偏遠,這是其發展旅遊的不利一面。但同時,距離產生美感、產生吸引力,如果交通改善、宣傳得當,反而能產生很好的激勵效果。
環境因素 規律1:選擇最有名的旅遊地旅遊:知名度大的旅遊地往往比知名度小的旅遊地有更大的稀缺性,人們通過旅遊消除的稀缺性越大,獲得的信息量也越大。 規律2:選擇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與居住地差異較大的旅遊地旅遊。即差異產生吸引,反差就是資源,差異就是景點。
生命周期理論與
階段邊際收益理論
由於旅遊開發有一個生成、發展、成熟、衰退、消亡的生命周期,規劃既為了促進開發,也有達到可持續防止,防止旅遊地衰退的目的。規劃期內各階段的規劃發展舉措各有側重。
旅遊地系統規劃的階段性舉措
階 段 核 心 舉 措
生長期 增加旅遊吸引力,豐富風景結構,加強景點(區)建設
發展期 完善旅遊產品結構,完善旅遊活動行為結構,發展接待服務措施
成熟期 細分市場結構,突出目標市場營銷核心措施的實現是通過投資結構的傾斜來實現的。旅遊系統規劃中分階段的投資結構有以下特點:(1)在旅遊業發展的生長期階段,景點建設的邊際收益((Bs/(Is)最大,發展期接階段待服務設施建設的邊際收益((Bo/(Io)最大,成熟期階段市場營銷((Bm/(Im)的邊際收益最大;(2)隨著景點(區)的發展,投資在注重景點建設(Is)和接待服務設施建設(Io)的同時,投資逐步向市場營銷(Im)傾斜,以追求邊際收益((Bm/(Im)的不斷擴大;(3)投資結構的調整需與整個社會經濟及市場緊密聯系起來。
投資收益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倒「U」形曲線與投資過程收益(據劉偉強、陳傳康)
尤其是以人工為基礎的風景結構的旅遊系統規劃,由於其與市場的休戚關系,其規劃的重心轉化的幅度和周期彈性大,其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點往往是完善旅遊活動結構和市場結構,故加強旅遊活動項目的設計、組織和營銷是其關鍵。
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遇、威脅)
旅遊目的地營銷(區域形象名片)
三、 實用手段及案例分析 (旅遊營銷三十六計)
1. 目的地營銷(城市營銷、景區營銷)六個一工程
旅遊營銷六個一工程,一句好的旅遊宣傳口號、一張好的導游圖、一本好的旅遊手冊、一盤好的旅遊風光片、一首旅遊歌曲、一個好的旅遊徽標。
2.區域營銷:
神奇大西部,全新登場、特色旅遊基地
中國秘境阿拉善
3.城市廣告營銷
威海城市形象廣告:中國第一個,隨後,雲南、山東、寧夏、黑龍江、黃山等都在做電視形象廣告。
4.口號營銷
「世界的公園,瑞士、瑞士、還是瑞士」、「夏威夷是微笑的群島,這里陽光燦爛」、「探索聖雄甘地的生平」......近年來國外的旅遊廣告鋪天蓋地,精彩紛呈,而中國仍然一片靜悄悄。雖有電視上的「請您欣賞」、報刊雜志上的景點介紹、交通圖上的名勝古跡,也多半是羞答答的、含而不露。至於街頭戶外的旅遊廣告則更屬少見。在普遍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同時,卻忽略了旅遊廣告對提高景點知名度的宣傳作用。
清代袁枚有詩曰:「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風景點固然要靠其自身的旅遊資源和適當的開發,但廣告宣傳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有些城市的廣場、街道、碼頭,矗立著巨幅山水名畫,展示了令人神馳的旅遊風景。雖然其主觀上是給人們提供愉悅和情趣,但在客觀上它也起到了戶外廣告的作用,使這些風景名勝更加知名,更是促使人們產生出遊的慾望。如湖南的張家界、四川的九寨溝,二十多年前還名不見經傳,可經名家的指點塗抹後,便風風火火起來了。有不少地方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像青海昆侖山盡管有著高品質的旅遊資源,因缺乏必要的廣告宣傳,至今仍「養在深閨人不識」。
當前,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正方興末艾,發展旅遊業離不開廣告宣傳。這種宣傳不僅需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多種媒體的廣而告之,而且還應走向街頭巷尾,使其深入人心。
5.旅遊大篷車
調整、創新促銷思路,發揮優勢擴大促銷成果。
一要加強大篷車形象促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篷車有聲有色的形象促銷。大篷車促銷是促銷的新嘗試,它不但通過旅遊宣傳資料使遊人從概念上認識一地的旅遊,而且通過現場具體可感的藝術享受從形象上感受地方旅遊的魅力,這種動感的促銷方式值得大力推廣,形式上可以更豐富多樣。除了戲曲、歌舞表演外,還可以組織雜技、木偶、少數民族風情表演等隨團演出。大篷車宣傳促銷要注意做到專業人士促銷與廣場公眾促銷相結合,整體形象促銷與重點旅遊區域促銷相結合,山水景觀與人文景觀最佳線路配置相結合。
二要充分發揮其他協會的作用進行促銷。美國是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福建、廣東、上海等同鄉會遍布美國各地。是溝通美國各階層和華人階層的橋梁。建議今後每年定期寄發一批旅遊材料給同鄉會,委託其分發宣傳。
三要利用中餐館、快餐館強化宣傳促銷。建議有選擇地在主要城市及高速公路旁的中餐館、快餐館寄發旅遊宣傳材料,請其代為轉發。
四要組織、鼓勵骨幹旅遊企業與大中型旅行批發商進行經常性的業務促銷。委託代理。
6.名人營銷
韓國總統金大中在金融風暴後,親自為韓國做廣告。推出孫悅為面向中國的韓國旅遊形象大使,楊瀾相當於中國的奧運旅遊形象大使。如桂林、西安巧打柯林頓牌,入城儀式。又如密特朗的大同游。
名人的題字、書畫、創意,名人的別墅,名人的聚會等。
7.節慶營銷
大型活動舉辦大型旅遊促銷活動,是迅速提高目的地知名度的有效方法。
如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山東濰坊的風箏節、河北吳橋的雜技節、廣東梅州的客家山歌節、福建寧化石壁村的世界客屬祭祖大會、珠海的航展等等。山東曲阜每年均舉辦「國際孔子旅遊文化節」,以節慶活動促旅遊。
現在全國每年下來,不下數百個。現在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做好這些節事活動的旅遊文章,大力宣傳擴大其影響,多多組織旅遊客源,不因每年一度而流於形式,影響日降。葡萄節、桃花節等。
去年,雲南麗江舉辦了「七星杯國際越野挑戰賽」,該活動囊括世界運動精英,比賽內容包括:越野跑、賽艇、山地車、攀山等,引起了世界關注,對其旅遊區的國際旅遊形象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此外,昆明世界博覽園去年舉辦的「公園定向運動國際邀請賽」,也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
今年國家旅遊局的旅遊主題是「體育健身游」。若能由「絲綢之路」旅遊聯合體運作,每年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汽車拉力賽,對「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品牌的塑造也是長期和深遠的。

㈢ 西寧魯特廣告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寧魯特廣告營銷策劃公司是由專業的資深營銷策劃人於2009年創建的公司,總部位於西寧市城西區五四西路王府井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企業營銷策劃及咨詢服務;市場信息調研、推廣;園林綠化設計;禮儀慶典、會務會展活動代理;賽事公關活動策劃;樓宇亮化工程
法定代表人:馬文娟
成立時間:2010-03-11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3010410001247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西寧市城西區五四西路1號1號樓1單元1073室

㈣ 青海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組織開展了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及機構情況

我省地質勘查行業主要包括屬地化改革中劃歸我省管理的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省測繪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省環境地質局,未屬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質局和中國建材工業中心青海總隊,具有勘查資質的公司及礦山企業等。本次調查不包括未屬地化管理的單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質勘查行業人員5240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329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391人,礦業開發從業人員225人,其他產業731人。

全省專業技術人員192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35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有809人。

(二)勘查資質分布情況

全省頒發勘查資質證書共26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其中≥1類甲級資質單位有11個,占總數42.3%;≥1類乙級資質單位有7個,占總數26.9%;≥1類丙級資質單位有8個,占總數30.8%。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共18個,其資質級別相對較高,全部為乙級以上資質。全省11個甲級單位全部為國有地勘單位,另外7個為乙級單位,分別佔全省甲乙級資質級別的100%、87.5%。全省核定頒發的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共112個。其中區域地質調查8個,占總數的7.1%;水工環調查15個,占總數的13.4%;固體礦產勘查25個,占總數的22.3%;液體礦產勘查13個,占總數的11.6%;氣體礦產勘查1個,占總數的0.86%;物探14個,占總數的12.5%;化探9個,占總數的6.0%;遙感3個,占總數的2.8%;工程施工13個,占總數的11.6%;岩礦鑒定與測試11個,占總數的9.8%;選冶試驗2個,占總數的1.8%。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職工4965人,其中從事礦產勘查的3067人(專業技術人員1773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14人,中級技術人員728人);從事工程勘察的職工有369人;從事礦業開發的職工225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719人。全省從事地質勘查業人均年工資2.38萬元,退休人員共7640人,人均年工資2.33萬元。與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增加了7%。在職職工年工資收入與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離退休人員工資略有增加,增資比例為4.6%。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地勘行業經濟運行平穩,地質勘查開發主業地位進一步鞏固,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收入6.28億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25.6%。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增加了38.12%,生產性資產增加了68.3%,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場經營收入達2.49億元,比2005年增長21.38%。有力地推進了整個地質勘查開發主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在地質勘查方面投資增加較快,全省各國有地勘單位及大型礦山企業所屬的勘查資質單位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國有地勘單位的技術裝備及野外工作條件較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生產性資產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達2.8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間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項目資金支出為10317.7萬元(省財政4683.1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889萬元,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及使用費4745.2萬元);爭取國家資金4475萬元;地勘系統投入資金5442.8萬元;重要商業性地勘項目資金7864.5萬元。實際完成地勘投入2.35億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實各類地勘項目137項。其中省地勘項目50項;國家地勘項目32項(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6項,礦產資源補償費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5項,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6項,中央財政專項補助項目4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1項);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項目42項(其中地礦局21項,有色地勘局8項,煤炭地質局4項,核工業地質局5項,環境地質局2項,建材地質總隊2項);重點商業性地勘項目13項。

集中資金,捆綁使用,加大重要成礦區帶、重點礦種的勘查力度。重點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江倉礦區,格爾木市卡而卻卡銅礦,都蘭縣果洛龍窪金礦、澤庫縣瓦勒根金礦、都蘭縣五龍溝金礦區、格爾木市駝路溝鈷礦、雜多縣納日貢瑪(銅)鉬礦區、格爾木市尕林格鐵礦區、曲麻萊縣加給龍窪金礦、雜多縣東莫扎抓鉛鋅銀礦等一批我省重點礦區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時有計劃地安排了一批1:5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質工作提供依據。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中央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1817萬元,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3103萬元。由於我省地質工作程度較低,近年來,省財政安排的地質勘查專項資金20%~30%是用於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的。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工作以1:5萬礦產地質調查為主,兼顧重要成礦帶地質科研和水工環等基礎工作。

(四)商業性勘查工作情況

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日趨活躍,聯合勘查及市場項目資金投入不斷加大。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完成計劃內地質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爭取市場項目,加大聯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市場地勘項目經費超過1億元(含省外招標項目)。其中,曲麻萊縣大場金礦勘查和祁連縣紅川金礦勘查與加拿大有關礦業公司聯合勘查,引進外資近3000萬元。

(五)礦產開發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國有地勘單位不斷開辟新的礦產開發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多元化產業結構。推動工程勘察、基礎測繪、化驗測試、房地產開發、建築設計等其他產業發展,各類產業在市場中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在地勘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

一是支柱性產業建設進度加快。依託本省優勢資源,以鉀肥生產為主的察爾漢鹽湖霍布遜鉀肥生產線年產6萬噸KCl項目已竣工投產,加上原有的格爾木地礦化工總廠,察爾漢鹽湖礦山企業鉀肥生產能力可達到8萬噸/年。

二是以黃金生產為主的五龍溝金礦、果洛龍窪金礦及松樹南溝金礦勘查開發項目礦山籌建全面推進。與外資企業合作的灘間山岩金礦於2006年11月正式投產,設計年產黃金2.6噸。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場項目進展順利。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地勘單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項目,合同總價值8000餘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幾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與國家和本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產業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科學發展觀,強化市場經濟意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發展產業經濟,壯大整體經濟實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按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地勘延伸產業及服務業分體運行與分塊管理,增強了發展活力和後勁。地勘主業有了快速發展。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發展勢頭良好,地質找礦成果顯著

2006年在基礎地質調查中基本查明了調查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礦價值的物、化探異常,確定一批成礦遠景區,為進一步進行礦產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水工環地質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三江源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完成4.2萬平方千米,為該地區環境保護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礎資料;柴達木盆地環境水文地質調查為該地區查明了一批有開采價值的水源地;貴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項目,結束了4萬人吃高氟缺碘水的歷史;工程地質提供了大批建設工程資料,保證了全省道路、房地產、基本建設項目的開工需要。

(二)礦產勘查工作成果凸現

提交了多處可供勘查或開發的礦產地。省重點勘查項目均取得較好成果,各礦區資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製程度進一步提高,評價速度明顯加快。加大對外引資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進資金,按市場經濟運作方式進行商業性礦產勘查與開發取得成效。

(三)礦業權管理進一步規范、經營收益有所增加

為充分發揮現有探礦權的潛力,通過各種方式招商引資,吸收社會資金聯合勘查,進一步做大做強了地勘主業,加快了我省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平安基地與和諧地礦建設取得新進展

2006年是我省地礦局開展「創建平安基地、構建和諧青海地礦」活動五年規劃的第一年,按照「服務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為本,親情服務」,進一步完善制度,細化服務內容,職工服務滿意率達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業局近幾年在加強基地建設中也有突出成績,職工的居住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隊伍安定,單位凝聚力增強,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與和諧的發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加強地質勘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以地質勘查開發為主導產業,重點做好勘查工作,實現年均增長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經濟生產總值在2005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利潤年均增長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

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為契機,以青海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為指導,面向社會需求,統籌規劃,集中力量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國家急需礦種和重點區帶,強化找礦意識,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以找大礦、找好礦,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為奮斗目標。要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商業性地質勘查,拓寬找礦空間,不斷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發展和壯大主業,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間,重點安排東昆侖成礦帶、北祁連成礦帶、青藏鐵路沿線、柴達木盆地、「三江」成礦帶北段的勘查評價工作;兼顧鄂拉山地區;適當安排青海東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的礦產勘查評價工作;提交可供開發的礦產地26處。

進一步發揮地質工作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地下水(熱水)、地質災害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防災減災、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等;充分發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特長,為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穩步推進對外合作,擴大找礦空間

在做好省內、外已有地勘項目的同時,積極穩步地推進「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引進國外有實力的礦業公司進行聯合風險勘查,加強境外周邊地區的礦產勘查與技術服務工作。建立國內、國外礦產資源勘查基地,壯大經濟實力。

(三)加大礦業開發力度,壯大礦業經濟

在已有的基礎上,培育3~4個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重點開發項目。延長礦業開發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礦山要加強管理,通過挖掘潛力,擴大資源,完善工藝技術,保證正常生產,增產增效。

(四)擴展地勘延伸產業

「十一五」期間要加強地勘延伸產業建設,對現有的地勘延伸產業(鑽探及工勘、測試、測繪),要積極開拓市場,穩定發展,同時不斷拓寬其他業務,積極承攬工程建築、測繪、土地測量等任務。

五、存在問題

一是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時,我省各地勘單位地勘費的預算基數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門下達的地勘費計劃為基礎。而當時原地勘費計劃在核定經常性費用、增資以及執行地區性補貼資金方面,未能充分考慮我省實際情況和青海省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欠發達等具體情況,未全額下達經常性費用計劃和增資等資金計劃,導致我省地勘單位地勘費資金缺口巨大、地勘費的預算基數嚴重偏低,影響地勘經濟持續發展。

二是地質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問題突出,嚴重困擾著地勘產業經濟的發展。地質專業技術人才數量不足,特別是野外一線技術力量嚴重短缺;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高素質能夠承擔大型綜合、重點項目的領軍人才;在專業技術隊伍學歷結構上,高層次高學歷比例嚴重偏低。因此難以滿足地勘經濟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三是離退休人數較多,負擔重。我省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的比例為1:1.65。離退休人員至今未進社會養老統籌,全部費用均從地勘費用基數中承擔,造成國撥地勘費60%以上用於發放離退休人員生活費。

四是內部下崗、待崗人員多,經濟負擔過重。他們中大多數是原從事野外生產的各類生產工人,技能單一,職工下崗後無技能參加市場競爭。

五是大調查項目中,對青海省困難因素諸如海拔高,交通差,乾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慮不充分,造成整個項目費用不足。

六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於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國有地勘單位可繼續執行將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的政策,但實際辦理轉增國家資本金手續困難。

六、對策建議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託優勢資源,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總體部署,按照「一業為主、兩翼延伸」的發展思路,在做大做強勘查開發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其他相關產業,夯實發展基礎,保持地勘行業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一)提高地質礦產勘查技術和科學研究水平

以尋找大中型礦床為主攻目標,突出重點項目的安排,尋求地質找礦新的突破。加速對資源潛力大、開發條件相對較好的重要礦床的勘查評價,做到統籌安排,發揮勘查資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質成果質量。

(二)創新體制,搞活機制,增強地勘單位發展活力

不斷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進資產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搞好股份制運作,使產權制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在企業經營上,可實行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行經營方式多元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原則,理順分配關系,合理調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確的利益分配導向機制,努力向生產一線、野外傾斜。建立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多種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規范和完善津貼、補貼。

進一步改革人事、勞動用工制度,積極推行職工、幹部競聘、競爭上崗,建立合理有效的競爭、激勵與約束機制,逐步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一心一意謀發展,團結拼搏奔小康。

(三)加強技術隊伍建設,改善裝備,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全面落實各項培養培訓計劃。圍繞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和優勢,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認真研究人才建設規劃,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為保證地勘工作健康發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礎。

加強在職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造就一批品德優良、專業過硬的業務骨乾和管理人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要制定相應的內部優惠政策,如工資、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積極引進和吸收大專院校畢業生,廣泛吸納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

加大地質設備更新力度,不斷提高裝備水平,積極促進地質工作信息化,加快推進地質工作現代化建設。建立一支素質優秀、結構合理、裝備精良、不畏艱苦、勇於奉獻的地勘隊伍,不斷提高找礦能力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

(四)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

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為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等服務。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

(五)明確權益分配

國家勘查資金項目的權益分配中應充分體現物化勞動過程中地勘單位的利益,盡快明確權益比例。

(六)集中資金建設骨幹產業項目

通過產權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資金,引進資金、技術、管理,集中資金培育上規模的骨幹產業項目,實行規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快速提升經濟總量。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㈤ 青海旅遊形象的研究

摘要:旅遊業這個新興產業是伴隨著工業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進程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所以它既是經濟、文化進步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居民收入的增長,個人閑暇時間的增多以及人們求新、求知、求樂、求健慾望的增強,都推動著現代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品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企業成長壯大的無形力量。論文通過對青海旅遊品牌現狀分析,發現青海旅遊品牌建設中存在諸如旅遊品牌培育的基礎和環境薄弱;注重「品牌打造」,忽視「品牌管理」;品牌經營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高質量、高品味旅遊景區開發緩慢等一系列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其中最為核心觀點是:第一,實施品牌營銷,提升青海旅遊品牌的綜合競爭力。第二,品牌運營實現品牌價值的提升。全面提升在全國,乃至在世界旅遊目的地市場的地位,使青海旅遊在發掘、創造品牌個性的同時能夠順利、准確地進入屬於自己的市場空間,拓展獨具特色的品牌生存、發展之路。
關鍵詞:青海旅遊;品牌營銷;品牌運營

一、緒論

當今世界,知名品牌是組織形象的標志,是經濟實力的標尺,是市場地位的象徵。企業是否擁有名牌,反映其持續發展力的大小;地區和國家是否擁有或擁有名牌的多少,標志其經濟擴張力和競爭力的強弱。這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旅遊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其發展主體在國內旅遊市場競爭白熱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如何搶占市場先機,獲取競爭優勢,贏得持續發展,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面對世界品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人們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和個性化追求的多樣化需要,打造一批能參與國內外旅遊市場競爭的旅遊品牌已成為發展青海旅遊業的一項戰略任務。由此,青海旅遊品牌問題成為青海省政府領導、業內人士和理論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青海生態環境獨特、民族文化多元、旅遊資源富集,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青藏鐵路的全線通車,為青海省加快旅遊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當前,青海省旅遊業的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既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經過20多年的發展,青海省旅遊業走過起步階段之後,已進入產業發展階段,普遍樹立了經濟產業觀念,具備了一定的開發規模和經營規模。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10多年,旅遊經濟總量不斷增長,旅遊業迅速成長,國內外旅遊市場份額持續擴張,旅遊業呈現宏觀上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是,從宏觀上看,由於金融危機等引起的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對青海省旅遊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微觀上來看,旅遊業的發展形勢卻不容樂觀,具體表現為部分旅遊企業、旅遊地客源市場萎縮,競爭力不強,投資效益不高。這表明,隨著青海省旅遊業的迅速成長,早期的產品經營已不能滿足旅遊者不斷增長的對高層次旅遊的需要,也無法解決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深層次的矛盾。旅遊品牌創建和品牌管理成為青海省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二、青海旅遊品牌現狀分析

青海省地域遼闊、資源富集、山川壯美、民族眾多,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潛力。全省現有世界級旅遊景點11處,國家級旅遊資源80個。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等旅遊資源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的品位,具有不可復制性。熱貢藝術、藏醫葯博物館等文化資源逐漸形成品牌,並成為支撐青海旅遊發展的特色資源。省級旅遊景點數百處,既有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又有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
青海在地理上的重要性體現在自然風光、地理地貌、民族文化、人文風情等,而這些都具有多樣性和原生態的特點。青海山川壯美,素有「眾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的美譽。特別是 「中華水塔」三江源、「鳥類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動物王國」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聖地」塔爾寺、昆侖「始祖」、絢麗鹽湖、、原子城、絲綢之路、可可西里、昆侖山、祁連、山藏醫葯文化博物館、熱貢藝術;還有青藏鐵路頂級旅遊線、環中國夏都旅遊線,穿越柴達木自駕車旅遊線等多條精品線路。它所具有的獨特性、文化性、延展性、實用性對中外遊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新疆、敦煌甚至四川等地有的風光青海都有,而祁連、門源一帶的風光則極具北歐風情,被《中國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草原之一的祁連山牧場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草原十分相似。
青海還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人文風情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道教文化發源地就在青海的昆侖山。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民俗風情等都是深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的青海旅遊品牌。

三、青海旅遊品牌建設問題診斷

1.旅遊品牌培育的基礎和環境薄弱
市場是創造品牌、培育品牌的搖籃,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任何產業實施品牌運營的基礎。旅遊品牌的培育必須具備適當的土壤和氣候,也就是宏觀的經濟體制、微觀的企業經營機制和良好的市場秩序。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的經濟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已發生深刻的變化,市場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但經濟體制改革、企業經營機制轉變和市場秩序規范的任務,遠未完成。而旅遊業要完成從數量型、規模型經營向質量型、集約型經營的轉變,必須經歷一場政企分離、產權重組等方面的深刻變革。青海省旅遊業發展時間較短,還存在體制不順、基礎薄弱和市場相對無序等問題。因此,旅遊業的發展、旅遊品牌的成長不可能逾越宏觀經濟環境和客觀社會條件。
2.注重「品牌打造」,忽視「品牌管理」
注重「品牌打造」,忽視「品牌管理」 。時下旅遊業界十分流行「品牌打造」這一詞彙,也不斷出現「打造品牌」的「大手筆」,但卻很少強調「品牌經營」或「品牌管理」。片面強調品牌打造,容易使旅遊企業陷入經營誤區,即片面追求品牌效應所帶來的市場份額和銷售量,將知名度視為品牌的核心內容,從而忽視品牌的長期建設,導致經營上的資金浪費和短期行為。品牌管理則是著眼於企業的長遠利益,最終目標是形成「品牌資產」。只有能夠形成資產的品牌,才會具備價值,而品牌形成資產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具備長期使用、運作的可能性。
品牌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品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和提升,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可以說,旅遊品牌的經營管理過程就是旅遊品牌資產的動態累積過程。管理創新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靈魂。品牌管理創新的意義在於實現品牌價值增值,而品牌價值包含兩個基本內涵:一是品牌顧客感知價值,二是品牌經濟價值。兩種價值相互整合相互聯系。
因此,忽視品牌管理,對品牌資產動態累積過程短乏深刻認識的「品牌打造」,是不符合效益原則的,也是無益於旅遊業發展的。
3.高質量、高品味旅遊景區開發緩慢
青海省知名旅遊景點眾多,但大多數地處偏遠,點多線長,高度分散,景點景區基礎設施條件差,旅遊飯店、賓館、由其是涉外賓館的建設和接待能力與全國的其他省份相比較為落後,有待加速建設和提高。加之交通網路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不夠完善,極大影響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和品牌價值。
旅遊品牌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資源、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諸多方面。青海要打造一批世界級和國家級旅遊品牌,就應增加資金投入。
4.品牌營銷不科學,缺乏系統性
許多企業或決策者認為,「廣告一打,品牌創下」,其實這是誤解,「創下」的不是品牌而是知名度。品牌的關鍵在於:品牌的忠誠度和品牌聯想。更有人認為,利用娛樂營銷和體驗營銷,獲得消費者的美譽,就是品牌建設,其實這同樣是對品牌建設的誤解。品牌建設是一種戰略過程,有自己的一套科學運作規律。目前青海旅遊品牌塑造比較注重品牌的整合傳播,而忽視了其它重要環節比如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形象設計、品牌的營銷策略、品牌管理等幾個重要環節。且在整合傳播過程中缺乏重點。

四、打造青海旅遊品牌的對策

1.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升旅遊品牌的品位
質量是旅遊品牌的本質、基礎,也是品牌的生命。旅遊品牌的建立,應以質量為本,才能提高青海旅遊品牌的價值,應從三個方面提高:
(1)提高景區的景觀質量
加強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中的人文、自然生態、民俗風情、宗教習俗、革命遺址、古建築等資源除注意保留其原汁原味外,還應做必要的包裝,突出特點和特色,設計產品時要考慮旅遊者的旅遊需求,針對多元化的旅遊市場需求來設計旅遊品牌。使其能引起旅遊者感觀的愉悅和心理上的震撼,以滿足現代旅遊多層次、多范用、多品味的要求。
(2)提高環境質量
使景區有良好的治安秩序和爽心悅目的衛生環境,加強硬環境建設,使旅遊者感受自由、快樂的環境氛圍。要建立獨特的旅遊品牌形象,旅遊品牌最基本的形象就是「安全、文明、舒適」。
(3)提高服務質量
旅遊業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其服務質量與旅遊者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只有提高管理人員和旅行社導游員、旅遊飯店、賓館、旅遊景區、旅遊購物場所的服務員以及旅遊航空、車船公司的司機、服務員的素質,增強法律意識、服務意識,苦練內功,規范服務,才能使旅遊者感到滿意,為旅遊品牌樹立起嶄新的形象。
2.生態優先,文化注魂
旅遊業的發展證明,旅遊不但是一項經濟活動,也是一項文化活動。經濟與文化的融合是旅遊產業最顯著的特徵。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產品層次的體現,旅遊這種文化屬性和對於文化的依附性,要求人們在打造青海旅遊品牌中,,應著力挖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資源的品位。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不能只重視自然景觀的利用,而忽視人文景觀的價值,也要重視和加強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遺產和現代科學技術資源,如黃南的熱貢非物質文化博物館,對以提高旅遊資源的品位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只有重視景觀的人文價值,善於藉助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來吸引旅遊者,積極發掘青海各旅遊景區景點中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風情、民間習俗、文化活動、慶典古韻、文化遺產、傳統藝術、民間技藝、民族服飾、人文建築、歷史文化遺址、現代科技等旅遊資源,才能使其更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文化性,並成為提高旅遊產品競爭力的核心手段。
3.品牌營銷策略的組合運用,提升青海旅遊品牌的綜合競爭力
(1)品牌定位策略
打造青海旅遊品牌的關鍵,就是要根據消費者心理所確定的目標市場特徵進行品牌定位,而品牌定位只有差異化才能獲得成功,品牌應該是一種戰略問題而不是戰術問題。突出旅遊產品和服務的差異性就顯得極為重要。結合旅遊資源和旅遊者的心理感應和需求,就必須充分利用青海省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資源,利用文化和地理的差異性,深度挖掘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元素和獨特的地質地貌,進行差異化品牌定位。如可將「大美青海」品牌整體形象定位於「三江之源、萬山之宗」。有了這樣的定位,就將高原文化注入到了青海旅遊的核心地帶,使整個青海旅遊品牌打造工程有了核心骨架和形象平台。
最後,建議對青海旅遊產品進行細分,讓好的定位與形象識別系統得以落地,青海旅遊形象就有了根基,這樣高原文化旅遊品牌才能立得起來。
(2)品牌形象策略
品牌形象是品牌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會影響遊客對品牌的忠實程度,從而影響青海旅遊品牌的市場份額乃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由於信息不對稱性,消費者事先難以了解和評價青海旅遊目的地所提供的產品價值。因此,青海旅遊應樹立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將有關旅遊產品的實際價值和特色的信息傳遞給遊客。這就需要對旅遊品牌形象進行設計。
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①品牌名稱和標志;②品牌形象定位;③導入CIS。
(3)品牌延伸策略
「品牌延伸是指企業將某一著名或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成功品牌,用於與原來產品不同的新產品上的策略。」青海可以利用「青海湖」這一因「環湖賽」而聞名的旅遊品牌進行品牌延伸。比如環青海湖旅遊圈的提出,就可以快速提升其它旅遊新產品的市場認知率。另一方面,品牌延伸又可以通過新的旅遊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的增加進一步擴大「青海湖」旅遊品牌的影響力。通過拉長旅遊鏈條,進而樹立「大美青海」品牌。
(4)品牌概念營銷
品牌的概念營銷,就是給品牌注入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可以提升品牌的價值。如,「三江源」——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三江源」——世界人與生物圈,「三江源」——國際濕地聯合會保護圈。「塔爾寺」——世界佛教文化遺產和瑰寶,「塔爾寺」——宗卡巴大師魂牽夢繞的聖地。「青海湖」——人與自然和諧的樂園,「青海湖」——天與地同輝人與鳥共生。 「可可西里」——生命極限的神往,「可可西里」——極限中延伸的夢想。「昆侖」——橫空出世的龍脈。 「原子城」——現代的神化。「鹽湖」——高原給你最後的抒情。「年寶湖」——藏族姑娘多情的暇思。「西寧——夏都」。上述概念和招牌可成為青海省極具號召力的品牌。知名度就是財富發揮青海旅遊的品牌優勢,特別打造「青海——江河之源、萬山之宗」的整體形象。
(5)品牌管理
樹立品牌不容易,管理品牌更不容易。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樹立理念,規范服務行為,高度重視旅遊品牌的經營管理。首先,因為旅遊景區品牌管理工作繁雜,涉及面廣,是旅遊管理工作中的難點。青海要使旅遊品牌能夠生存和發展,應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使景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應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和現代科技手段來對景區進行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應建立和強化監督機制,加強執法檢查力度,使景區能健康持續發展。總之,要依照國家和青海有關法律、條例、規定,對景區的資源、資金、市場、人才、中介機構、企業、個體工商戶、酒店、賓館、飲食服務業等實行科學化、標准化、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使青海的旅遊品牌能在激烈的旅遊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其次,培養高素質的旅遊品牌管理人才。人是品牌的策劃者、創造者、變革者,是成功打造和管理品牌的關鍵。因此,要打造和管理好青海旅遊品牌,就應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旅遊人才隊伍,使他們具有豐富的知識、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思維、高度的謀略;就應以人為本,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等科學、規范的人事管理制度,營造公平、公開、平等、競爭的用人環境,為人才提供平等競爭、脫穎而出的機會,真正使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充分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就應不斷完善旅遊教育培訓體系,從高等院校和先進地區引進高素質的旅遊人才,為青海打造一批世界級、國家級旅遊精品提供智力保證,促進青海旅遊品牌的不斷發展。
4.品牌運營對品牌價值的提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運營的質量決定企業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品牌運營是資本運營的一種形式,企業通過品牌資本的「並購、重組、置換、聯盟、買殼上市」等運營形式,能夠獲得並實現企業品牌的六種「經濟放大效應」,即結構放大效應、交易放大效應、市場放大效應、資產放大效應、時間放大效應和顧客價值放大效應。
引入品牌運營的新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上市公司提升品牌價值。旅遊品牌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資源、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諸多方面。青海要打造一批世界級和國家級旅遊品牌,勢必增加資金投入。根據當前青海的實際情況,解決資金的辦法一般有五種:
(1)是爭取國家投資。認真做好打造青海旅遊品牌規劃和爭取國家投資的申報工作。
(2)是爭取銀行和國債貨款。利用西部大開發和大美青海宣介活動的大好機遇,力爭得到國債貸款。
(3)採用股份制自籌資金。
(4)引進外資,可採用外商直接投資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利用外資的形式。
(5)是採用優惠政策,引進國內投資商投資,特別是與周邊省區聯合打造旅遊品牌。
目前,青海的做法比較偏向於第四種和第五種方法。還有沒有其它辦法?有,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通過資本運營打造「大美青海」旅遊品牌。如西藏旅遊(600749)、G黃山(600054)、麗江旅遊(002033)、首旅股份(600258)等一樣走資本市場,資本運營之路。這樣的做法有三方面益處:1、通過上市的資本運作可以募集大量資金,增加資金來源渠道。2、可以做免費廣告。具有關資料表明,2008年我國A股市場開戶賬戶數字突破1.5億,雖然開戶數並不等於股民數,粗略估計股民數可達6000萬左右。要知道這些股民及其親朋好友是青海旅遊的潛在消費者。如果從申購到上市交易再到漲停板上有個叫「大美青海」的上市公司,可想而知有多少股民通過股票市場的免費的廣告,一下就知道了「大美青海」這個上市公司,一個漲停你可以不關注,那麼幾個漲停後呢?加上多媒體、多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股民勢必對「大美青海」這一品牌就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個免費的廣告效益是巨大的。可以極大地促進青海旅遊品牌價值的提升。
5.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走可持續發展
科學規劃、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打造青海旅遊品牌,應正確處理旅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的關系,因為旅遊業是一項資源稟賦的行業,沒有資源的支撐,或資源遭到破壞,旅遊業就不可能持續發展。旅遊資源是打造旅遊品牌的物質基礎,是旅遊品牌的載體和生命。旅遊資源並非絕對的可再生資源,特別是文物古跡、奇特的景觀,一經破壞就很難復原,這就要求人們在發展旅遊業、打造青海旅遊品牌過程中,應改變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嚴禁用亂挖、亂砍、亂建、亂拆、亂丟等破壞資源和環境的方法來換取旅遊經濟發展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應堅持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原則,開發應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依法有序,科學合理;保護要有利開發,切實有效促進旅遊業的快速持續發展。應運用新觀念、新機制、新辦法,從規劃、論證、開發、利用、保護等方面加強管理,使青海旅遊資源得到有效地保護和有效地利用,並打造出更多的能參與國內外旅遊市場競爭的旅遊品牌。